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全球面临生育率危机

受访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庄渝霞

本报记者  张炳钰

近日,联合国人口基金发布《2025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在调查14个国家超1.4万人后发出警告,全球正面临生育率危机。受访者表示在理想状态下希望拥有2个子女,但实际生育结果与意愿存在偏差,近1/5的人未能或认为无法实现;在意大利、韩国等低生育率国家,超14%的受访者预计难以拥有理想数量的子女。

报告显示,39%的人将经济压力列为生育计划受阻的主因,涵盖住房成本高、育儿费用贵、就业不稳定等。其中,58%的韩国受访者将经济因素视为生育障碍,而尼日利亚的这一比例为32%。另外,有20%的人表示,对气候变化、国际冲突、流行病等风险的担忧,使其主动限制家庭规模。

当前,全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育率下跌。韩国2024年总和生育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位育龄妇女的生育子女数,是人口决策重要的参考依据)降至0.72的历史最低点,成为全球首个跌破0.8的国家;日本2024年新生儿数量仅为68.6万人,总和生育率1.15,连续9年刷新历史最低纪录。此前《柳叶刀》发布研究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超3/4的国家生育率将不足以维持人口长期稳定。人口减少会直接导致劳动力萎缩,社保压力增加。人口老龄化将深刻改变全球经济竞争格局,进一步导致经济发展衰退,生育动力更加不足,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近些年,多国尝试通过经济刺激政策鼓励生育,但效果普遍不及预期。韩国2006~2021年共启动四次“低生育基本计划”,累计投入28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48亿元),生育率反而跌至新低;俄罗斯政府发起的“母亲资本”计划从2007年起向产妇提供津贴,虽然在初期推动生育率回升,但未能形成持续吸引力。一般认为,真正有效的生育支持支出需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其中现金支持需占1%。同时,大部分国家实施的政策都停留在象征性的补贴层面,未触及结构性矛盾。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庄渝霞指出,影响生育的主因必然有经济。第一,孩子养育成本高。在发达国家,儿童抚养至18岁的平均成本已达人均GDP的2~4倍。第二,买房负担重。购房压力使很多年轻人不得不推迟生育计划,甚至放弃生育。第三,职场压力大。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育龄青年对个人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增加。第四,女性“想生不敢生”。就业压力升高、生活不确定性大、家务和育儿分工不平等,都影响了女性生育决策。

生育问题的破解之道在于整个社会进行系统性、结构性改进。一方面,应从国家层面规范生育休假制度,同时政府主动参与探索生育成本共担。庄渝霞指出,一味延长产假的政策会固化女性的养育角色,加剧企业男性和女性用工成本支出不平衡,导致女性在劳动力市场更不受欢迎;男性陪产假并未有效落实,应在全国层面出台统一政策加以规范,并纳入生育保险范畴进行支付。同时,很多生育政策均为鼓励性质,会触及企业成本等现实问题,在现实中较难落地。政府应主动参与探索生育成本共担机制,把企业职工婚育期间产生的用人成本转变为社会公共成本。

另一方面,庄渝霞建议,相关部门在出台相关生育支持政策时,要始终具有性别平等视角。有些地方单方面推出“妈妈岗”,却没有“爸爸岗”。同时,加快住房、教育等周边性保障措施的实质性落地,让更多年轻的夫妻“想生也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