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养老“短托班”受欢迎

受访专家:上海长宁万宏悦馨养老院院长  郑永梅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顾  骏

本报记者  虞  晔

逢年过节时,保姆等家政人员返乡,常使居家老年人面临照护“真空期”。为解决临时托养需求,上海在2025年推出“春节暖心短托”服务,而且将这项“应急之举”列入一大批养老机构的常态化工作,不仅缓解了家庭照护压力,还一道解决了喘息照护、术后照护等难题。

不同于传统养老院的长期居住模式,短托服务的时限短则一天,长则数月,可灵活入住、按需定制。6月24日,《生命时报》记者来到上海长宁万宏悦馨养老院,深入了解短托服务如何“托”起老人幸福。去年骨折手术后,70岁的丁先生来到这里短托。当时,他的妻子日常要照护长辈,分身乏术,子女上班难以长时间请假,而且家人对术后换药、护理一窍不通,听说养老院能短托后,便马上“报名”了。

办理短托的流程很简单,丁先生只需提供3个月内的体检报告,在工作人员对他进行能力评估、确定护理等级和照护需求后,便顺利入住了。短托期间,每天都有医生巡房,定时监测血压、血糖,夜间也有专人定时巡房,与长住老人的待遇没有区别。“在这里,上厕所、洗澡都有护工帮忙,一日三餐也安排好了,针对我这类术后康复者,院方还配备了康复师定制训练计划、陪我锻炼,我不需要操心任何事。”

这里的文娱活动十分丰富。记者在走廊的墙壁上看到一张日程表,注明了周一到周日的所有兴趣活动:每天早上8:00~9:30是运动时间,老人们一起打回春操、元气操,或做椅上瑜伽;每天下午的活动都不一样,有绘画、书法、唱歌,还有电影欣赏和手工等。丁先生已经住了整整7个月,不停地延长短托时间,老人笑着说:“我从‘短托’升级‘常住’了。”

上海长宁万宏悦馨养老院院长郑永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 短托服务主要面向有个性化需求的家庭,比如老人出院后康复、子女外出不能陪伴、家政人员返乡等,一个床位只需150元/天,包括三餐、护理费,且不收取押金。为确保老年人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及时送医,养老院还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绿色转诊通道,平时医务人员会来养老院提供按摩、针灸和配药服务。当前,上海市已有超160家养老机构提供灵活托管服务。郑永梅表示,现在来短托的老人明显变多了。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表示,对家庭而言,这项服务解决了短期照护难题;对老年人而言,他们普遍对养老院有固化认知,比如院内生活单调无趣、费用昂贵、环境差,而对短期入住的接受度更高,有了一个了解真实养老服务的机会;对养老机构而言,可充分利用闲置床位,改善运营效率。然而,顾骏表示,若想实现大规模推广,仍面临三方面挑战。

专业人才短缺。短托服务的对象往往有特殊性,比如术后,对护理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但目前全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达1000万,中西部地区尤为严重,具备医疗护理和心理支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针对这种情况,可推广“老幼共托”等模式,鼓励志愿者参与其中,同步启动“短托服务护理员专项培训”,让更多从业者掌握认知症干预、康复护理等必需技能。

盈利模式受限。短托服务的可持续性依赖多元的资金来源,包括财政投入、社会支持、个人缴费等,单纯依靠政府补贴无法覆盖所有运营成本,但定价过高又会降低公众对服务的需求。建议养老机构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服务时长,制定阶梯式收费标准,兼顾普惠性与专业性。

破解传统认知。不少老年人及家庭抵触机构养老,且当前对短托服务的宣传不足,导致公众对其灵活性、专业性缺乏认知。可尝试对短托服务进行“体验式营销”,比如设置亲子共餐日,通过真实体验打破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