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日本牙医有套“安心话术”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马  骅

一想到钻牙的声音就浑身不自在、对牙齿治疗充满焦虑和恐惧……这些都是“牙医恐惧症”的表现,一些人甚至因此心跳加速、浑身冒汗、血压异常、面色苍白,于是逃避看牙。对医生来说,治疗牙医恐惧症患者时操作难度有所增加,需要高度警惕器械误伤舌头、嘴唇、面部皮肤等。

事实上,牙医恐惧症是一种跨年龄、跨文化的普遍现象。在日本,除了运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外,牙医专门有一套“话术”,让患者能更安心地进行口腔检查和治疗。

解释清楚。日本牙医非常重视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听得懂”。比如,他们会将“龋齿”称为“虫牙”,将“牙槽骨吸收”说成“支撑牙齿的骨头慢慢融掉了”,在为患者拍X光时,会说“给嘴巴照张相”。面对患病儿童,医生会形象地把“漱口”说成“嘴巴咕嘟咕嘟”。

说明具体。牙医会根据每位患者的牙齿情况,做个性化说明,比如运用多色口腔模型,示范口腔哪些部位容易刷不干净,并推荐合适的牙具。

不断“搭话”。治疗时,医生会用亲切的语气告知下一步治疗动作,比如“我现在要把椅子放倒”“马上结束了,加油”等,能显著缓解患者不安。

反复确认。牙医在诊疗时会主动复述和确认患者所说的话,比如“所以您的困扰是……”“这边吃东西有点酸,对吗”。不仅表达了“我有认真听”,还可以及时纠正患者的误解。

让患者提问。几乎每位牙医在治疗结束后都会问“还有什么想问的吗”“有没有不太明白的地方”等,给患者表达的机会,也加强医患之间的联结。

家住大阪的王女士在一次牙齿检查后表示,看牙前自己很紧张,但看诊时,医生不断用温柔的语气向她“报备”,比如告知“马上牙齿可能会感觉有点酸”“不舒服立刻举左手示意,我们马上停止操作”等,让她可以很好地配合治疗。医生在解释补牙的位置时,边画图边解释,让她产生了信任感。“治疗结束后,不仅感觉牙看好了,情绪好像也得到了安抚。”

据了解,日本牙科学校临床能力考试中,“会沟通”被列为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之一,是一项基本功。学校要求医学生理解患者的心理与社会背景,并协助其进行医疗决策。日媒刊文称,“医患沟通”是一种专业能力,更是人文关怀,医患有效沟通能降低患者心理压力、建立信赖关系,让治疗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