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刘春光
本报特约记者 朱广平
每到夏季,蘑菇中毒事件频发。近期,中国疾控中心发表在《中国疾控周报》上的一项新研究指出,蘑菇中毒是我国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而6月最高发。
研究显示,2024年28个省份报告599起蘑菇中毒事件,1486人中毒,13人死亡。事件集中在6~10月,其中6月为最高峰。13省份报道超过10起蘑菇中毒事件,四川、云南、湖南、贵州和重庆最多,还有6省份出现死亡病例。我国累计发现400余种毒蘑菇,含剧毒40余种,2024年中毒事件涉及110种,致命鹅膏(图①)、软托鹅膏(图②)、假淡红鹅膏(图③)、肉褐鳞环柄菇(图④)和亚稀褶红菇(图⑤)位列前五。前4种毒蘑菇会导致急性肝损害,最后1种导致横纹肌溶解。大青褶伞(图⑥)引发的中毒最常见(147起/269人中毒),可造成胃肠炎型中毒;首次发现可引起溶血型中毒的暗孢桩菇。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春光表示,毒蘑菇有三大特征: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和脚上穿鞋(菌托)。
蘑菇中毒分五类:胃肠型,数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可较轻微,也可迅速发展至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神经精神型,数小时内出现流涎、多汗、瞳孔缩小、肌肉震颤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有幻觉、幻听等类似精神分裂症状;溶血型,通常6~12小时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贫血等急性溶血反应,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肝脏损害型,10~24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症状,随后进入假愈期,但肝脏会持续受损,最终可致肝衰竭;呼吸循环衰竭型,表现为呼吸困难、急促、发绀,以及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严重时可致呼吸肌麻痹或心脏骤停。
最危急的是致命鹅膏中毒,前6~12小时的潜伏期可能无丝毫不适;6~48小时进入胃肠炎期,患者突发恶心、呕吐、腹泻;48~72小时进入假愈期,症状消失,常被误认为已康复;72~96小时进入内脏损害期,肝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崩溃。
误食毒蘑菇后,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应立即拨打120,说明野生蘑菇食用史;用温盐水或手指刺激咽喉(孕妇、昏迷者禁用)催吐,补充盐糖水防休克;携带剩余蘑菇或照片就医。需注意,同餐者无论是否发病均需检查。
预防蘑菇中毒,法则只有一条:野生蘑菇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日常食用应选择超市等正规渠道的人工种植蘑菇,并彻底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