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小病不断,却为何活得久

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主任中医师 黄煌

养生是中医的说法,保健是现代医学的说法,其目的都是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让每天的生活有质量。这方面,我国的传统经验十分丰富,从两千多年前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到流传在乡间的谚语格言,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大智慧。关于养生保健,我想说说我的一些思考。

1.女性比男性长寿。据统计,在全球各地的百岁老人中,95%以上都是女性。为什么女性长寿?如果说具体的原因,可以找很多,但我认为有一点不容忽视:女性比男性更关爱自己。女性有了不适一般不忍着,就会去医院,这让她们避免了许多风险。我是内科医生,就诊病人中大约70%是女病人。有统计表明,男性去看医生的频率要比女性低28%。而且,女病人比男病人更遵从医嘱。我曾参加很多次义诊活动,来保健咨询的女性占多数。

2.小病小痛反而活得久。有一种现象,许多平时经常上医院、看起来“病怏怏”的人,反而活得更久。有句俗话叫“弯扁担不断”,只有生过病的人才懂得健康的重要。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一般都有非常强的自我保健意识,一有症状就上医院,稍感不适就会注意休息。所以,虽然体弱,却可以弯弯斜斜活到长寿的年龄。反倒是原本体壮如牛的壮年汉子,常常突发一场急病就先去了。这种例子太多了。为什么那些平时“身体很好”的中年人反而早逝?原因就是麻痹大意,仗着身体好,去拼搏、熬夜、应酬……结果过劳而死。讲这些现象,就是为了印证古人说过的一句话,“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换句话说,人的寿命长短,在于你本人是否有自我保健的意识。有了自我保健的意识,就有了养生保健的法宝。

3.是药三分毒。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达250万;在住院病人中,每年有近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有人说,我服用中药,是否就比较安全呢?中药也是药,也有几分“毒”。

再说说保健品。由于近年来广告的“狂轰滥炸”,弄得补肾壮阳、补气养血等概念家喻户晓。其实,胡乱服用补药不是中医学的理念,是有害健康的。现在许多病人盲目服用类似冬虫夏草等补药,不仅达不到效果,还破费甚巨,实在是不值得。古代皇帝中,康熙是长寿的,但他从不服补药。据说他57岁时,颌下有几根白须,有大臣献上滋补肝肾的乌须丸,康熙说“多此一举”,笑而拒之。

4.少食长寿,贪食折寿。古代医书中,有关饮食养生的内容很多。许多经验都讲到两个字——节食。节食,不是不吃东西,而是调控饮食的质量与数量。比如俗语说,“夜饭减一口,活到九十九”“若要安,常带三分饥和寒”。我们在临床上也发现,许多急性胰腺炎、胆石症急性发作、心肌梗死、脑出血,大多与暴饮暴食、饮食过量有关。那么,怎样饮食才算不过量呢?在我看来,进食后不胀、不闷、不气短,白天头脑清醒、口气清新、没有疲惫感,晚上口不干、不苦、不黏,就算是不过量。

5.生命在于运动。步行适合大多数人,也是最经济、最简单、最安全、最有效的运动方式。研究表明,人群中运动组的糖尿病发病率比不运动组减少30%~50%。现在有不少上班族,上下班不坐车,改成走路或骑车,不仅可以健身,保持好身材,还能够在走路的同时放松大脑、愉悦身心,使人精神抖擞、神采奕奕。那么如何步行才是科学的呢?建议每天快走两次,每次2000米,速度以每分钟100步左右为宜,时间在30~45分钟。走后不气喘,不心慌,不头晕,不大汗淋漓,浑身舒坦,第二天不觉得累,这就是适度。

6.没病也要定期体检。《难经》(中医古籍)里讲:“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黄帝内经》里也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谓的未病,是指疾病尚在初浅阶段,尚未形成影响。如何才能知道身体有哪些病?或者可能患有哪些疾病?这就需要体检。说到体检,有人会说,我身体很好,每天锻炼,不需要体检。我诊治过两个肿瘤患者,都是看上去身体非常健壮的男性。一位是山东人,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也很好,但不明原因的腹泻持续一年,结果发现肠癌已经肝转移;一位是无锡人,身体也很好,爬山时年轻人都赶不上,但上腹部隐痛持续大半年,结果发现是胃癌晚期。

还有人认为天天吃保健品,应该不会生病。其实,有了病你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就是泡在人参汤里也救不了你!有些人给老人送保健品,倒不如送张体检卡,让老人做一次细致的健康检查。

最后我还想说,养生先养心,这是中国传统的养生理念核心。养心,就是调整心态,尤其是日常生活的心态,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幸福观。心态好,就长寿,心态不好,就容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