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排尿问题少,晚年质量高

受访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泌尿外科教授、主任医师 李源 □北京老年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晋连超

本报记者 张炳钰

随着年龄增长,许多老人出现尿频、尿急、憋不住尿、夜尿增多等现象,影响生活质量。近日,发表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老年泌尿系统功能减退综合管理专家共识》(下称《共识》)将这些症状总结为老年泌尿系统功能减退,即由于生理和/或病理原因,老人泌尿系统在尿液分泌、储存、排出方面出现异常。本报特邀《共识》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泌尿外科教授李源,以及北京老年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晋连超进行解读和指导。

起夜多,做好饮食管理

老年尿液分泌功能减退,主要是指由抗利尿激素昼夜节律异常及肾脏病理改变等因素导致的尿液分泌紊乱,表现为白天尿量减少,夜间尿量增多,即“夜尿症”。该类患者夜间尿液量占比超过全天的30%(正常应小于20%),频繁起夜(两次或以上)。

数据显示,我国60~69岁人群夜尿症发病率约为50%,70~79岁升至65%,80岁以上人群高达80%。女性由于盆底功能障碍、绝经后激素变化,发病率略高于男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的夜尿症风险增加2~3倍。

李源指出,该现象是生理、病理和生活方式因素叠加之下的结果。生理方面,肾脏功能进入老年阶段后会出现衰退,肾小球和肾小管分别负责尿液的滤过与重吸收,当其出现硬化或萎缩,尿液浓缩稀释功能随之减退,就会导致白天尿液分泌减少,夜尿增多。当合并其他病理状况,如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等心血管问题,或叠加药物使用(如抗生素、利尿剂等),肾功能会进一步受到影响。不少老人习惯高盐饮食,当身体面临较大的钠负荷时,更容易出现液体潴留,使尿液分泌困难。

夜尿增多会极大影响老人及其家人睡眠,影响白天情绪,降低老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若老人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频繁起夜还不利于血压或血糖控制。此外,老人视力及平衡能力下降,频繁起夜还会增加跌倒及骨折风险。

当老人经常性起夜超过一次时,提示可能是尿液分泌功能出现问题,需及时关注。老人可自行或请家人帮助做排尿日记,将每晚的夜尿次数、时间和尿量记录下来,连续观察3~7天;若发现症状加重要及时就诊,筛查尿液电解质等指标。日常管理中,老人最好在睡前30分钟至2小时内控制饮水量(不超过200毫升),少喝茶、酒等利尿饮品;晚餐尽量避免食用冬瓜、雪梨等利尿食物;饮食不要过咸,以免加重肾脏负担。晋连超指出,在中医药理中,莲子、芡实、山药、核桃等食品被认为具有“补肾固摄”作用,可能有助改善相关症状,但其效果因人而异,不能替代正规治疗。

憋不住,勤做盆底训练

健康成年人的膀胱通常在储存150~300毫升尿液时产生尿意,300~400毫升时出现明确排尿需求,最大功能性容量为400~600毫升。然而,老年人群因膀胱功能减退,可能出现尿意阈值下降(小于150毫升即产生强烈尿意)和功能性容量减少(小于300毫升即需排尿),从而表现为尿频(日间排尿大于等于8次)和夜尿增多(夜间排尿大于等于2次)。

晋连超解释,这是因为进入老年后,膀胱的稳定性和顺应性下降,会出现不自主的收缩,从而让人觉得“憋不住尿了”,临床上称作膀胱过度活动症。我国男性总患病率为2.7%,女性为1.9%,总体患病率随年龄增加。糖尿病患者尿频发生率比健康老人高2~3倍。高血压患者因交感神经张力持续增高,血压昼夜节律紊乱,膀胱过度活动症风险较健康老人高40%。随着衰老,中老年女性由于盆底肌肉松弛和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更易面临压力性尿失禁风险,即咳嗽、大笑时难以控制尿液排出。

尿频或尿急会给老人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使其避免参加社交活动或长时间外出;长期漏尿刺激会引起会阴部、下腹部、大腿根部的皮疹、皮肤感染、溃烂,还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部分尿频患者会合并尿痛,导致每次排尿都面临生理痛苦。

人体一天正常排尿次数大概为8次,超过则为尿频。除了药物治疗外,老人可做盆底肌训练,增强控尿能力。具体方法为收缩肛门及尿道周围肌肉(类似憋住排便或尿流的感觉),保持5~10秒后放松10秒,每组重复10~15次,每日3组;也可适当做膀胱训练,延迟排尿(尿急时忍耐2~5分钟)。

尿不出,及时就医治疗

排尿是神经系统、膀胱、尿道括约肌、盆底肌肉系统、腹压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多原因会导致排尿困难,表现为排尿等待、排尿间断、排尿不尽感和尿后滴沥等。

李源介绍,盆腔手术、抗胆碱能药物的使用、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等,都可能导致逼尿肌无力,引起排尿障碍。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会影响膀胱周围的细小神经,导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减退,对尿意敏感性下降,从而影响排尿,甚至出现尿潴留。同时,糖尿病还可能通过损伤肾功能,影响尿液排出。晋连超补充,老年男性前列腺普遍存在增生和腺体增大,60~70岁男性发病率达60%~70%,80岁以上超过80%,其易导致膀胱结构纤维化、膀胱出口梗阻、膀胱结石,从而引发排尿困难。

尿液排出不畅易导致肾脏积水,造成肾功能损伤,甚至发展为肾衰竭;还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和肾孟肾炎)风险。持续排尿困难会影响膀胱功能,导致膀胱容量减少和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

当发现尿液排出不畅时,老人需尽早就医,检查是否存在尿路感染,并评估膀胱功能、前列腺状态、肾脏功能等,根据不同情况在医嘱下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千万不要拖着,否则会对膀胱、肾脏造成严重损伤。老人日常排尿时应尽量放松,不要过度用力,可借助听流水声或温水冲洗会阴部,刺激排尿反射。如果感觉膀胱内存在残余尿,可在排尿半小时后再次排尿。生活中注意不要久坐,保持活动;尽量选择宽松衣物,避免穿紧身裤。

自测排尿功能

老人可以通过观察以下四个维度,自测尿液排出功能:

启动时间:是否需要等待数秒,才开始排尿;

尿流强度:是否变细、无力,或呈滴沥状;

单次排尿时间:正常约10~30秒,若超过1分钟需警惕;

排尿是否费力:是否需要腹部用力、憋气才能排出尿液,或排尿后仍有“没排完”的感觉。

老人只要任何一个维度出现明显异常,都建议到泌尿外科就医;如果同时出现多个维度的问题,更应高度重视,尽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