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综合内科副主任医师 张艳虹
中医理论将人体与外界连通的通道称为“外窍”,除眼、耳、鼻、口、二阴这传统“九窍”外,毛窍(汗孔)、乳窍、关节腔隙等皆属外窍系统。人想要健康长寿,这些体内排浊的通路必须得通畅。如果外窍闭塞或开阖失常,就会变生诸多疾病。
例如,若毛窍闭塞,风寒湿毒易郁积于表。《素问·调经论》言:“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这类人群常有身热汗少的情况,容易泛发毛囊炎、皮疹。若鼻窍不通,肺气壅塞,邪聚上焦。《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此类人群常以鼻塞流涕、鼻腔干痒为表现。若二阴失调,浊毒内蓄,伤及脾肾。《诸病源候论》曰:“大便不通者,三焦五脏不和,热气偏入肠胃。”此类人群表现为口干苦、口气重,小便淋漓不尽或大便秘结,常合并牙龈肿痛、痔疮出血等。
导致外窍不通的原因有很多:1.外邪侵袭。风寒、风热、风湿等邪气,是导致鼻塞、流涕、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耳痛等急性窍闭最常见的原因。2.脏腑功能失调。肺气不足,则嗅觉减退、易感冒;中焦阻滞,则口腻口甜、食欲不振;湿热流注下焦,则白带多、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虚火上攻头目,则牙龈肿痛、口臭、口渴喜冷饮;肝气郁结,则影响二便排泄,也可上逆导致耳鸣、头痛、目赤。3.经络阻滞。例如,手三阳经、足三阳经等运行于头面官窍的经络发生阻滞,气血不能上达濡养,会导致相应孔窍的功能障碍,包括面瘫、口眼歪斜、耳聋、目疾等。4.情志因素。过度的情志刺激(如大怒、忧思、惊恐)会直接影响脏腑气机,进而导致或加重外窍不通,如气郁化火导致目赤口疮,惊恐伤肾导致二便失禁等。5.饮食劳倦。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烤会损伤脾胃,滋生痰湿、湿热,上蒙或下注孔窍。此外,过度劳累耗伤气血津液,也会导致孔窍失养(如视疲劳)。
针对外窍不利的病因,结合其生理特点,建议日常从“通、护、养”三方面入手调理。
通:以动引气,开阖有度。《吕氏春秋》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说法,只有外窍通畅,才能保证人体气机升降有度,从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推荐大家晨起通窍,具体做法是:1.开玄府。双手搓热,点按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30次。2.通鼻窍。用拇指自上而下推鼻梁两侧20次,或取辛夷花10克、苍耳子6克、薄荷3克煮沸,用蒸汽熏鼻10分钟。3.利耳窍。点按听宫穴(微张口,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凹陷处)10次。4.通毛窍。沿手臂内侧(肺经循行处)从肩至腕轻拍200次。5.畅二阴。小便淋漓不尽、小便涩痛者,取冬瓜皮30克、赤小豆30克,煮汤代茶饮,每周3次;大便困难、小腹胀闷者,可将双手搓热,以掌心贴在肚脐上,顺时针揉腹100圈。
护:避邪固表,守窍如城。临床常有患者在受风后出现荨麻疹、发热、头痛、腹泻,因此要注重护窍避风寒。一方面,大汗后要避风,出汗后及时用干毛巾擦干,防止邪气入体。另一方面,运动后不宜马上洗澡,避免毛窍受刺激而闭塞,应待汗出停止、皮肤温度恢复正常后再洗。
养:以食润窍,脏腑为本。《饮膳正要》主张“以五味调和五脏”,很多中药属药食同源之品,可用其防病或在疾病早期截断病势。外窍功能不同,选用的方子也有别。润上窍,可吃银耳羹(银耳、百合、枸杞各等分熬煮)滋阴润肺,防鼻干眼涩;通下窍,可吃黑芝麻核桃粥(黑芝麻30克、核桃3颗、粳米50克共同熬煮)润肠通便;通毛窍,可饮黄芪红枣茶(黄芪10克、红枣3枚、陈皮3克同煎)补气固表,防虚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