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周智广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副主任医师 王宪娥
本报记者 张炳钰
当第一块骨牌在轻推后倒下,木质撞击声逐排延伸,这种连贯性向来被视为“秩序美学”,如果将其类比“健康”,这种连锁反应如同身体从代偿到崩溃的倒计时。2003年,日本庆应大学伊藤裕教授提出的“代谢综合征多米诺骨牌”理论,就是用这一过程解释慢病的侵袭:肥胖和牙病作为首发骨牌,一旦失衡倾倒,便会依次撞倒“三高”“实质性病变”,直至一场致命危机。
第一排:肥胖牙病启动伤害
在“代谢综合征多米诺骨牌”中,肥胖、牙病位列实质性损伤的第一排,倾倒引发的连锁反应已在我国数亿人中埋下隐患。《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超重率、肥胖率已达34.3%、16.4%。另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我国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高达70.1%,这不仅会影响恒牙发育、消化进食、语言功能,后续很可能发展成牙周炎。可以说,很多人的第一排骨牌均处于将倾之际,甚至已经启动。
肥胖(尤其是内脏脂肪过量沉积)的根源在于“吃动睡”的失衡,牙病多源于忽视生活细节,两者看似不相关,却共享着“慢性炎症”的病理基础。对于肥胖人群来说,高糖高脂饮食、久坐少动,导致能量摄入大于消耗,加上熬夜、作息紊乱破坏内分泌,可诱发“瘦素抵抗”并激活炎症通路,使脂肪成为持续释放促炎因子的“加工厂”。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副主任医师王宪娥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高脂高糖饮食本身易造成牙菌斑滋生、牙齿脱矿,若加上刷牙敷衍、清洁不到位等不良习惯,可加速牙菌斑堆积、形成牙石,引发牙周炎症。此外,吸烟可直接破坏牙龈血管,加重炎症伤害。
这种局部炎症并非“孤岛”。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牙周炎可通过局部小血管侵入血液循环,同时脂肪释放的炎症因子反过来加重牙周炎。美国牙周病学会的追踪研究显示,从不进行口腔检查的老年男性、女性,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升高45%、52%;坚持每日刷牙者,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病风险降低23.6%,平均预期寿命显著延长。
第二排:三重炎症损伤代谢
肥胖、牙病的骨牌倾倒后,炎症风暴便会袭击第二排,代谢综合征正在来临的路上。
代谢综合征是多种代谢异常的“结合体”,如腹型肥胖、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聚集发病。当前,临床对其是否算作一种疾病仍有争议,但已公认其为“亚健康”发展至心脑血管病、痛风等“实质疾病”的隐形通道。一旦确诊,未来5年患糖尿病风险增加5倍,心脑血管病风险增加2~3倍。
代谢综合征的病理核心在于胰岛素抵抗,即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血糖无法被利用,下丘脑持续释放饥饿信号,形成“越吃越胖、越胖越抵抗”的恶性循环,常被称为“代谢灾难的启动按钮”。通常满足以下3项及以上者即可确诊:腹型肥胖、空腹血糖高(大于6.1毫摩尔/升)、血压超标(超过140/90毫米汞柱)、甘油三酯水平高(超过1.7毫摩尔/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
其中,腰围是代谢健康的关键指标,男性超过90厘米、女性大于85厘米,提示内脏脂肪超标。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智广强调,沉积在内脏周围的脂肪组织,会引发系统性慢性低度炎症,这种“内火”也会触发小型多米诺骨牌:诱发或加重胰岛素抵抗、迫使胰腺拼命分泌胰岛素、胰岛β细胞过劳衰竭,直至内分泌彻底失控。
至此,肥胖诱发的脂肪炎症,牙病造成的局部感染,代谢综合征引发的全身炎症,以叠加攻势将实质性疾病的发病风险推向临界点。
第三排:器官损伤悄然登场
放任代谢综合征发展,第三排骨牌开始倒塌,身体进入系统性崩溃,器官的实质性损伤开始显现。
高水平的血脂如同“砂纸”,持续磨损血管内皮,高血压则会使血管壁承受更大的冲击力,增加动脉硬化、斑块形成风险。双重损伤下,一旦颈动脉斑块破裂,会引发脑梗死;冠状动脉狭窄,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均有致命风险。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胰腺β细胞在高速运转中“累坏”,一旦分泌的速度赶不上抵抗的程度,糖尿病也就确诊了;甘油三酯在肝脏内不是缓慢地堆积,而是像油污般扩散,可造成肝功能障碍,逐渐诱发脂肪肝、肝硬化、肝癌。当下,我国每3人中就有1人被脂肪肝困扰。
需警惕的是,骨牌的倾倒不全是逐排发生的。比如,烟草中的尼古丁可增加牙周细菌毒素渗透力,直接诱发动脉硬化、斑块破裂;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可直接损伤肝脏,引发脂肪肝、肝炎。这种“越级打击”如同强行推倒中间骨牌,让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危机提前到来。
第四排:生命危机全面爆发
当器质性损伤突破生理代偿的极限,最后一排多米诺骨牌将面临全方位的倒塌,引发全身性生命危机。
心血管问题、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血管问题和高血压的双重打击,会将心脏推向“过劳死”边缘。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可造成心肌长期缺血缺氧,引发心肌细胞坏死,心脏收缩力下降;高血压会加大血液流动阻力,加重心脏负荷,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患者动辄心率过快、爬楼困难、夜间气喘,无时无刻不面临生命危险。
高血压、血脂异常→脑卒中。高血压强加给血管的压力,可加速脑部小动脉硬化,形成微动脉瘤,一旦情绪激动造成血压骤升,血管极易破裂出血,引发脑卒中。若叠加血脂异常,血管内皮磨损速度加快,更易使脂质沉积形成斑块,破裂后堵住脑血管的供氧、供血通道,一旦超6分钟,脑细胞便开始不可逆死亡,即使抢救及时,患者也常遗留偏瘫、失语、认知下降等后遗症。
长期高血糖→尿毒症、失明。长期高血糖会使肾小球处于高滤过状态,压力倍增,逐渐损伤肾脏功能,引发糖尿病肾病。这是终末期肾病(尿毒症)的首要病因,患者需长期透析才能维持生命,通常一周3次,一次几百元不等,经济负担重,社会功能急剧下降。视网膜微血管在高糖环境中被“腐蚀”,可引发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严重时能致盲。
脂肪肝→认知障碍。脂肪肝患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会阻碍神经元利用葡萄糖,加速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血管性痴呆风险因此增加32%。
别让骨牌接连倒塌
《成人代谢综合征防控健康教育专家共识》指出,2024年全球代谢综合征人数已经超10亿,仅我国就超4.5亿;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使医疗保健总成本增加60%。阻断骨牌倒塌的趋势,刻不容缓。
上游干预:给肥胖做减法。想要阻止连锁反应的发生,必须撑住第一块骨牌,除了每天刷牙两次、每年洗一次牙外,关键在于生活“减量”。减一点食量,每顿都只吃七八分饱,可尝试“一碗饮食法”,即用200毫升的小碗,且每顿只吃一碗菜、一碗肉、一碗饭,以免摄入过多热量;减一点甜度,戒掉奶茶,尽量喝白开水,如果感觉没味道,可以泡柠檬片、薄荷叶;减一点油腻,多吃鱼肉、禽肉等白肉,少吃脂肪含量较高的红肉,每周摄入量不超3次,每次不超75克;减一点兴奋,睡个好觉是疗效显著的“减肥药”,尽量保证23点前入睡,睡前1小时内远离手机,避免过度兴奋,冥想或拉伸均有助睡眠。
中段拦截:给健康做“加法”。若已出现代谢异常,中途阻断十分重要。加一点营养,肥胖人群将主食的1/3换成粗粮或杂豆,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同时记住“先菜后饭”的饮食顺序,可增强饱腹感。加一点运动,把饭前、饭后的小点心换成“运动零食”,比如深蹲30次、散步10分钟,下班后做点有氧或力量训练,保证每周不少于150分钟。加一点监测,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判断病情控制是否有效,如有必要需遵医嘱服药。
终极管理:放平心态度危机。确诊实质性疾病并非健康终局,患者需在倒塌的序列中找到新的平衡点。首先需要摆脱“病耻感”,尝试重构生活目标,比如从事烹饪、绘画、书法等创造性活动,通过价值输出卸下疾病枷锁;或加入病友群,通过文字、声音、视频等形式分享抗病记录,每次经验传递都在强化自我效能。同时,严格遵循“家庭-社区-医院”的三重管理,在家做到遵医嘱服药、定时去社区接受健康管理、定期到医院复查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