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肠道菌群检测不推荐做

受访专家: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陈伟庆

本报记者 施婕

作为消化系统的核心,肠道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而肠道菌群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不仅掌管消化与营养合成,更深度参与免疫调节、炎症控制,甚至心理健康。在此背景下,肠道菌群检测悄然兴起,声称能通过粪便样本“预测疾病风险”“定制健康方案”。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系,真能一测便知吗?

近日,《生命时报》记者在多个线上购物平台搜索“肠道菌群检测”发现,相关测试、产品琳琅满目,价格从三四百元到两三千元不等。商家普遍宣称,通过肠道菌群检测能定量、系统了解肠道菌群结构(如有益菌、致病菌等),从而评估肠道健康状况,并有效预测个体患上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疾病的风险,进而提供针对性健康指导,包括饮食调整、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等。从销量看,一些千元以下的热销产品月销量达2000单。评论区留言多反映“检测方便”“出报告快”“检测结果准”等。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伟庆表示,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目前常见的肠道菌群测序主要有两种:宏基因组测序和16S rRNA测序。宏基因组测序是对样本(如粪便)中所有微生物的基因进行“集体普查”,分析整个肠道微生物群体包含哪些菌种及其潜在的健康功能。16S rRNA测序则可以确定微生物群落中存在的不同菌属和菌种,并评估它们的相对丰度,相当于绘制肠道菌群“物种图谱”。

由于孩子长期腹泻、过敏,刘丹(化名)最近购买了价格约2000元的宏基因组检测产品,在家自行取黄豆大小的粪便样本放入保存瓶中,密封寄到商家指定地址。3天后,刘丹收到长达94页的报告,包含肠道状况评估、菌群结构分析、免疫炎症评估及慢病风险预测。报告中还显示,孩子肠道菌群紊乱,有害菌和致病菌占比较高,且包含易致敏菌群。检测给出的调整方案为通过饮食抑制有害菌,并配合益生菌、消化酶及谷氨酰胺进行协同调理。刘丹认为,这些建议与健康科普倡导的均衡膳食理念差异不大,检测费用却如此之高,非常没有必要。

陈伟庆表示,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肠道菌群和疾病、健康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完全定性,很多相关性现象不等于有因果关系。除了一些严重细菌感染,肠道菌群检测出来的结果,不能用做诊断疾病,也判断不了患者的健康状况,更不能指导治疗。如果大众根据检测结果,自行补充益生菌、消化酶及谷氨酰胺等,很可能导致肠道环境“水土不服”,就好比将热带雨林的参天大树硬移植到草原,起不到良好效果。陈伟庆说,临床上发现,不少人为了打造“完美”肠道菌群,甚至不惜花费数万元进行肠道菌群移植(即提取健康人粪便中的菌群制成药丸服用)。从医学角度看,肠道菌群移植的唯一成熟适应证是治疗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耐药性艰难梭菌感染,其他应用仍处于探索状态。

陈伟庆认为,一份肠道菌群检测能带来的实际益处尚不明确,相反可能引发恐慌、焦虑以及非专业干预,从而带来负面影响。真正能保护肠道菌群的方法,还是要从生活方式着手。饮食方面,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证足量蔬果、全谷物、豆类;日常吃些发酵食品,如酸奶、泡菜、豆豉等,帮助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少吃超加工食品,此类饮食易促发有害菌生长;慎用抗生素,避免滥用破坏菌群平衡;规律运动有助维持菌群多样性和有益菌丰度;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和慢性压力会扰乱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