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群一旦失调,将影响骨形成、干扰内分泌、降低脂代谢、引发慢性炎症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 郑乐民,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微生态医学科主任 张发明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稳态医学研究院微生态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教授 刘星吟
本报记者 钟财芬
肠道“消化器官”的身份为人熟知,但实际它并非孤立工作,而是与其他器官系统紧密相连,形成复杂的“肠道-肠外器官轴”(即“肠-X轴”)网。位于网络中心的肠道堪称健康“中控台”,指挥着其他器官的健康运转。
肠道,被低估的“健康枢纽”
上述研究结论由南方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联合得出,并发表在知名期刊《iMeta》杂志上。研究通讯作者之一、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郑乐民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过去,肠道相关研究大多局限在消化系统范畴内,聚焦其对营养的吸收和利用,但近十年间,肠道菌群相关研究陆续实现重大突破。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到代谢性肥胖,再到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类疾病,这个“细菌王国”的失衡或是驱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理基础。
基于此,包括郑乐民、刘星吟团队在内的国内九大科研团队系统梳理了肠道与肠外九大系统及“沟通”机制,联合阐述“肠-X轴”概念。在这个理论中,肠道成为“信息枢纽”,通过代谢、免疫、神经等“信号专线”,与九大系统串联出一个庞大的“通讯网络”——肠-脑轴、肠-心轴、肠-肝轴、肠-肺轴、肠-肾轴、肠-骨轴、肠-皮肤轴、肠-生殖轴、肠-内分泌轴,如同繁忙“高速路”,时刻输送着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关键指令。一旦肠道出问题,有序的健康信号变得杂乱、淤堵,九大系统不知如何是好,各种疾病便会趁机找上门。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微生态医学科主任张发明补充道,古人早已发现“万病之源,始于肠道”,“肠-X轴”概念的构建,为“一肠牵全身”的说法提供了实质性证据。通过深入了解各条“轴”的作用机制,或可为未来的疾病诊断、防治,甚至靶向药物研发开辟全新路径。
九大“专线”都离不开菌群
研究通讯作者之一、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稳态医学研究院微生态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刘星吟教授表示,“肠-X轴”网络中,肠道菌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肠-脑轴:情绪的操盘手。刘星吟介绍,一紧张就拉肚子、开心时胃口大开,背后是肠-脑轴在“牵线搭桥”。大脑常被认作情绪“主导者”,但约七到九成“5羟色胺”由肠道菌群参与合成,这种被称为“情绪开关”的神经递质一旦缺乏便易引发抑郁。而且,肠-脑轴可通过迷走神经、血液循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等途径,实现对肠道蠕动、情绪和认知的双向调控。
肠-心轴:心血管调控者。郑乐民表示,肠道菌群就像两面派,关键在于如何“喂养”。一方面,肠道细菌“吃掉”膳食纤维,生成包括丁酸、丙酸在内的短链脂肪酸,起到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菌群会将红肉中的胆碱转化为类似“血管黏胶”的三甲胺氧化物,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高盐、高脂食物则会“杀死”有益菌(如乳杆菌、双歧杆菌),造成有害代谢物逐渐积累,引发炎症反应,间接伤害心血管。
肠-肝轴:肝病隐形推手。刘星吟介绍,肝脏与肠道之间有一条直达通道——门静脉。长期高脂饮食模式下,肠道菌群平衡被破坏,内毒素和有害代谢物可“抄近路”直达肝脏。在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肠道内,致病肠球菌会持续释放毒素“啃食”肝组织,推动病情逐步向肝硬化、肝癌发展。
肠-肺轴:呼吸免疫防线。刘星吟表示,肠道好的人感冒后往往痊愈得更快,这是因为,肠道和肺部可实现免疫“联动”。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吲哚衍生物等有益代谢物,可刺激抗炎免疫细胞增殖并随着血液抵达肺部,加入免疫战场,从而减轻炎症,促进修复。若肠道致病菌增多,促炎细胞大量增殖,反而会加重哮喘、慢阻肺等疾病的症状。
肠-肾轴:污水处理助手。肾脏是身体的“污水处理厂”,肠道菌群是其不可或缺的助手。健康状态下,肠道菌群及其产物可加固肠道屏障,减少尿毒素入血,为肾脏“减负”。若已患上慢性肾病,肠道有益菌数量可锐减80%,致病菌显著增加,会加剧肾脏损伤。
肠-骨轴:强骨工程后勤部。除了维生素D外,肠道菌群也是钙的强骨搭子。研究显示,骨质疏松患者的菌群多样性降低超30%。其中,维生素K合成菌缺失会阻碍钙进入骨骼,雌激素代谢菌紊乱会加剧绝经后骨质流失。若及时补充短链脂肪酸,则有助肠道吸收矿物质,从而增强骨质。
肠-皮肤轴:菌群失衡报警器。吃一顿火锅、烧烤后,不少人会长痘。刘星吟表示,这可能是肠-皮肤轴在报警。通常,肠道好,皮肤就好,若在高脂肪和辛辣食物刺激下,肠道菌群失调,有害菌会发生移位或分泌毒素蓄积在肠道内,随着血液直达皮肤,触发炎症反应,可导致毛囊角化异常或痤疮形成。
肠-生殖轴:生育力调控者。近年来,肠道菌群被证实与卵巢功能密切相关,甚至调控着女性生殖健康,失衡时会促进多种生殖疾病的发生发展。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肠道中,拟杆菌丰度显著升高,可引发胰岛素抵抗、雄激素过量,最终造成排卵障碍。
肠-内分泌轴:激素维稳大师。经由肠-内分泌轴,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2型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郑乐民表示,肠道菌群失衡可引发“肠漏”,使内毒素入血,诱发胰岛素抵抗,这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发病环节;同时,菌群可影响脱碘酶活性,扰乱甲状腺激素的转化。甚至有研究表明,肠道交感神经可调控激素分泌,干扰血糖稳态,阻碍大脑利用血糖,从而影响认知。
打好肠道网络的基座
俗话说,“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若将这句话引申至“肠-X轴”的健康上,喂养好肠道菌群就是关键一招。
定制纤维餐。膳食纤维是肠道菌群的“口粮”,健康人群需保证每日摄入25~30克纤维(约500克蔬菜+200克水果+50克粗粮),建议优选深色蔬菜;生香蕉、冷藏熟土豆富含的抗性淀粉,葛粉、菊粉等益生元,都有助有益菌生长,可适量食用。糖尿病患者可增加魔芋、燕麦等低升糖指数的食物,能稳定血糖,抑制有害菌增殖。需提醒的是,肝病患者、慢性腹泻、老年人、儿童需避免高纤维饮食。同时,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高盐,戒烟戒酒。
运动来激活。运动员的肠道菌群丰富性、多样性显著高于久坐人群,运动可提升多巴胺分泌、促进肠道蠕动、加速粪便排出,让肠道内环境“干净舒适”,激活菌群。建议每周保证150分钟的跑步、快走等中等强度运动,可选择“碎片化”进行,比如饭后走动或站立15分钟、工作间隙做3分钟靠墙静蹲、每周3次半小时快走;同时,减少静坐时间,每坐1小时就站起来活动5分钟,可以扭扭腰或踮脚走路。
固定日程表。肠道菌群的三餐、休息都有固定的“日程表”,三餐不定、熬夜等作息紊乱的杀伤力很大,尤其是对有益菌。建议每日23点前入睡,睡前1小时禁食;保证三餐规律,时间波动不超过半小时。如需跨时区旅行时,尤其是时差达到6小时,可提前2天补充益生菌(如嗜酸乳杆菌),有助菌群快速适应新作息。
管理好药箱。抗生素能抗感染,也能“杀死”肠道菌群,而且不分敌我,必须遵医嘱服用。如无必要,不使用左氧氟沙星等广谱抗生素,如需用药,可在用药2小时后补充益生菌;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抑酸药)的人群,需警惕是否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