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副主任医师 杨 赓 □住院医师 冯 龙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的学者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发表一项研究,通过分析1970~2022年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25岁及以上成年人心脏病死亡率数据发现,过去50年,美国心脏病死亡率总体下降66%。
研究显示,美国成人心脏疾病谱发生了改变。1970年心脏病死亡病例为73.3万例,占死亡总数的41%,其中91%归因于缺血性心脏病(54%归因于急性心肌梗死,其他归因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9%由其他心脏病导致;而2022年心脏病死亡病例为70.1万例,占死亡总数的24%,其中53%为缺血性心脏病(29%归因于急性心肌梗死),47%由其他心脏病导致。研究进一步显示,其他心脏病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高血压导致的心脏病死亡率增幅最大,分别增长450%、146%和106%,肺源性心脏病、非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死亡率也有所上升。
美国心脏病死亡率之所以下降,一方面得益于心脏疾病治疗水平提升。从药物治疗到手术干预,再到最新的介入性治疗手段,各种疗法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特别是新型抗凝药、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以及冠脉搭桥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技术的发展,为患者带来福音。
另一方面,急性事件应对能力加强。美国近些年对于心脏病突发情况的快速反应机制不断完善,急救网络覆盖更广,响应时间缩短,使更多患者能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长期以来,美国非常重视心肺复苏术(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推广,鼓励民众参与紧急救助培训,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入院前的生存率。另外,临床危险因素的识别和管理,比如医学界逐步认识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因素对心脏的危害,也能促进整体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的下降。
美国还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减少心脏病风险因素的公共健康政策。研究显示,吸烟贡献了21%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该国近年来推广无烟政策、提高烟草产品税收,使其吸烟率从1970年的约40%,降至2019年的14%。同时,美国发布了一系列有关鼓励健康饮食、定期运动、缓解压力等方面的举措。比如在运动方面,2018年美国发布运动指南显示,体力活动是改善公共卫生的“最佳选择”,倡导运动是良药;同时该国重视学校体育教育,通过制定统一的学校体育活动计划框架、投入巨资推进学校体育设施现代化等,保障和提高居民体质健康水平。在心理健康方面,越来越多美国学校开始推出心理解压课程,一些中小学通过瑜伽、冥想等课程帮助学生管控情绪。这些政策措施不仅有效降低心脏病发生率,还促进全社会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过,美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肥胖症和糖尿病患病率上升,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老年人口比例增长,带来慢性病管理压力;部分群体因经济条件限制,无法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
美国在心脏病防治方面的经验,为我国提供了重要参考。首先,相关部门应强化对烟草控制、食品安全监管等方面的立法。其次,政府需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特别是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第三,可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等渠道,向公众普及相关健康知识,增强全民自我保健意识,助力居民当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