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伪科普真广告”害人不浅

北京声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   李 真

在网络社交平台和搜索引擎上,健康科普内容越来越常见,但其中暗藏玄机。许多看似是专业的文章或者视频,实则是为某些机构或产品导流的广告载体。这种“伪科普真广告”的现象,不仅误导消费者,还可能涉嫌违法。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了一位痤疮患者的遭遇。他在浏览一篇皮肤健康科普文章时,点击了文末的广告链接,找到一家号称能“根治痤疮”的民营医疗机构。然而,花费上万元治疗数月后,病情毫无改善。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在医美、保健品、养生等领域,消费者因信息不对称,更容易被这类“伪科普”误导。

其实“伪科普真广告”的手段有着几个固定的套路。这些广告往往披着科学的外衣,利用专业术语、权威背书甚至情感渲染来增强可信度。比如,文章或视频中的“专家”可能只是演员,所谓的“全球数据”或“全中国青少年问题”可能是夸大其词。更有甚者,利用某些理论的模糊性,包装伪科学概念,再配上“再不治疗就晚了”等恐吓性话术,诱导消费者点击广告链接。

打着科普的幌子进行广告宣传,相关商家的行为可能涉嫌违反《广告法》《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等法规。正规广告应当明确标识,而“伪科普”却模糊了信息与广告的界限,使消费者难以分辨。一旦广告内容虚假或夸大疗效,商家还可能面临更严厉的法律责任。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辨别真伪科普并非易事,但可以采取一些实用策略。首先,不要轻信所谓的“专家”,可以通过正规渠道查询相关机构或人员的资质,比如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生执业信息等。

其次,警惕绝对化表述,如“彻底根治”“100%有效”等,科学结论通常具有不确定性,过度肯定的说法往往值得怀疑。此外,多方比对权威医学资料,如果发现不同来源的信息矛盾,应提高警惕,咨询正规医疗机构。

最后,如不慎通过这类广告链接进行了消费,务必保存证据,包括广告截图、付款记录、沟通记录等。许多“伪科普”文章或视频可能会被删除或修改,保留证据是后续维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