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倦怠就是三种“麻”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余淑君

张敏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经理,几年来一直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最近,她觉得自己整个人变得“毫无生机”。起初,她只是偶尔觉得“脑子转不动”,明明刚看过邮件,一扭头就想不起内容,她安慰自己:“可能是年纪大了,记忆力差了。”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周末朋友约她聚餐,她不想参加;晚上瘫在沙发上刷手机,明明没什么好看的,却机械地滑动屏幕,直到深夜。后来,她对一切感到“麻烦”:同事问她意见,她说“随便,都行”;领导安排新任务,她第一反应是烦躁——“怎么又来事了”;甚至早上起床,她都懒得挑选衣服,随便套一件就出门。张敏以为这些只是“工作太累”的正常表现,直到公司的一次心理测评,她才猛然发现,自己原来已经陷入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不是普通的疲劳,而是一种长期慢性压力导致的综合征,表现为情绪衰竭、认知下降、动力丧失。倦怠的核心是“失控感”——你的身体和心理长期处于“战斗或逃跑”模式,但现实又无法真正逃离,于是大脑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最终表现为三种“麻”。其影响远超工作范畴,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脑子一团乱麻。表现为:短期记忆力下降,比如刚想做的事,一转身就忘;注意力难以集中,读一段文字要反复看几遍;决策困难,点个外卖都要纠结半天。这是因为慢性压力导致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逻辑思考)功能抑制,而杏仁核(负责恐惧反应)过度活跃。简单来说,大脑从“理性模式”切换到了“生存模式”,只关注眼前的威胁,无法进行深度思考。 

感情麻木。表现为:对曾经热爱的事情失去兴趣;社交时“假装在听”,内心毫无波动,连听笑话都无动于衷。其原因是长期压力让大脑奖赏系统失调,导致了“快感缺失”。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既然现实让人痛苦,那就干脆关闭感受,避免情绪波动。 

对一切嫌麻烦。表现为:拖延症加重,明明事情很着急、很重要,但就是不想做;不想参与任何工作、社交活动,觉得很麻烦;容易烦躁,一点小事也能引发不耐烦。这是倦怠的第三阶段——动机系统崩溃,其本质是意义的崩塌,不知道“做这些有什么用”。

虽然现代医学将倦怠归类为“职业问题”,但它的根源在职场之外——工业化文明与人类天性的冲突。现代社会把我们训练成高效的“生产力工具”,却逐渐丧失了与自我的对话,转而用短视频和消费填补内在空虚,因此一团乱麻的头脑,是心灵在信息爆炸中的窒息;丧失了与自然的接触,终日困在钢筋水泥中,麻木的情感是心灵对机械生活的“罢工”;丧失了与生命意义感的联结,只剩成绩、考核,不再思考“为什么而活”,“嫌麻烦”就是虚无感带来的反抗。

对于普通的心理疲惫,增加休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做好生活—工作平衡等,是能逐渐缓解的。但如果出现比较明显的“三麻”表现,就不能光靠休息来挽救,需重建对生活的掌控感,以下技巧可以尝试:

5分钟重置法。每工作1小时就停下来一会儿,深呼吸30秒,或走到窗边看看远处,让大脑从高压状态抽离。

减少多任务处理。同时处理多个任务会加重认知负荷,试试“单任务工作法”,一次只做一件事。

设定心理边界。每天早晨用5分钟单纯地喝茶,感受水温、香气、触感——这是对“存在”最直接的体验。在日程表中刻意保留“无所事事”的时间,像中国画留白一样,给心灵呼吸的空间。

找到“小确幸”。每天留出一点时间,至少半小时,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主动寻找、记录3件能带来微小快乐的事,喝一杯喜欢的咖啡、听一首老歌、拍下花草等都可以。

“小剂量”社交。即使不想“见人”,也要尝试短时间、低强度的交流,比如和同事、好友闲聊几句,避免彻底的人际孤独。

自然疗愈。光脚踩在草地上,用手触摸树皮的纹理,这种最原始的感官体验,能修复麻木的心灵。

最小行动法。把自己难以开启的任务,拆解成极小步骤,比如“写报告”变成“打开文档写一行字”。坚持“做了就行”,避免完美主义,像对待好友一样宽容自己,只要动手做就夸赞,做完了就奖励。

减少决策疲劳。提前规划日常流程,比如固定穿搭,减少琐碎选择。

如果经过1个月的调整仍无改善,或者过程中感到症状恶化,就不要一个人硬扛,及时寻求专业精神心理科专家帮助,通过系统方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