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买卖论文败坏医界风气

本报记者  徐婷婷  周学津  田雨汀

当下,多地医院已启动今年的职称评定工作,是否发表论文基本上是医生“必填材料”。而社会上关于医生论文质量的质疑声,还未平息。

日前,一篇医学论文中提及“52例输卵管妊娠男患者”,引发广泛关注。随着舆论发酵,数十篇存在常识性错误的论文接连被曝光:男性患上“宫颈癌”“妊娠糖尿病”,女性查出“前列腺炎”……这些违背基本常识的论文,公然发表在医学期刊中,令人啼笑皆非。

记者检索发现,上述离谱医学论文涉及多家期刊,包括《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中国医药指南》《当代医药论丛》等。其中,《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办的期刊。

本该象征权威的学术交流期刊,为何会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近期《健康时报》《生命时报》记者针对医学论文乱象展开联合调查,发现了一条从“代写”到“代发”的产业链。

中介机构:一站式服务,给钱就能发

与记者想象的“隐秘交易”不同,在一些医药交流微信群里,部分论文中介机构工作人员会主动添加好友,明目张胆地兜售代发服务。在社交平台上,搜索“代发医学论文”“期刊发表咨询”等,可直接找到相关内容和账号,甚至有网页弹窗询问需求。在网购平台,售卖相关服务的店铺虽表面避讳,表示“不提供论文代发”,但会引导“加微信私聊”。

“找我们,这些杂志(编者注:上文提到的杂志)都能发!只要今年有版面,百分百保证录用以及见刊。”一家论文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保证“给钱就能发”,其底气是“和一些杂志有内部合作渠道”。另一家中介机构的业务更广泛,自称“中文能搞定、英文科学引文索引(SCI)也可以。”

当记者表明代发需求,说明专业、心仪期刊后,便可得到机构的报价,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比如,“英文科学引文索引”影响力排名靠前的一区期刊“代发13万元”,次之的二区“代发7万元”,四区降到2.5万元;国内期刊方面,一家机构表示“科技核心不指定期刊,一口价19999元;北大核心不指定期刊,一口价29999元。”

如果确定合作,中介机构和客户要签署包含费用支付、保密条款、论文著作、违约责任等内容的协议,客户先付定金,文章录用后再付尾款。“代写发”服务涵盖从文章拟题、撰写,到见刊、出版的“一站式服务”——根据客户的专业方向或大致思路,专业对接人员拟定一个或多个题目,直到客户满意;确定题目后,自称有专业背景的写手根据目标期刊的发稿要求进行撰写;成稿需经客户审阅、返稿修改,直至同意刊发;在投稿阶段,客户需按要求注册投稿邮箱,并等待录用。“代发”服务则需客户自备稿件,报价相对便宜。

对于期刊最终录用时间,不同机构的答复有所差异。同样是一篇三区期刊的“代写发”服务,有的机构承诺从拟题到发布只需3~4个月,有的则需8个月以上,也有机构称期刊版面要排到2027年。

记者调查发现,论文中介机构普遍具备揽客、对接、写作团队,但其学术专业性存疑。所谓的“专业写手”,一般不会透露真实身份,医学背景无从考证。一家机构出示的营业执照中,主体为生物科技公司,主要经营范围是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与医学业务毫无关联。

中介机构无孔不入,部分期刊早已与其形成利益共同体。近日,国家审计署在工作报告中披露,2012~2024年,国家卫健委主管的中华医学会将其一份期刊交由民营企业运营,该企业从中获利达4166万余元。一旦商业化运作让学术期刊变成牟利工具,专业审核将形同虚设,这或许就是论文中男性“患上妇科病”的原因之一。

2025年初,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一项针对撤稿现象的研究发现,医学期刊论文堪称撤稿“重灾区”,2014~2024年撤稿率超过1%的136家机构中,约70%来自中国,其中约60%是医院或医学院。

三甲医院医生:松动职业底线,败坏医护声誉

有需求才有市场。这条灰色产业链的根基,或许是临床医护职称评定的现实压力。

医护人员的职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专业水平,关系着职业发展,更是很多患者就医时的参考依据,而职称评定常需论文、专利等成果支撑。“临床医护需发表2~3篇论文,包括普刊和核心期刊;行政人员发表1篇核心期刊”,北京某社区医院医生颜茜(化名)告诉记者,这是她所在医院晋升职称的硬性规定。但一线医护的时间被临床工作填满,难有余力从事科研。另外,基层医院往往缺乏科研条件,临床业务能力强的医生可能因论文不足而错失晋升。于是,颜茜的同事花费4万元购买了一篇论文,1个月收稿,半年就见刊于医学核心期刊。

呼和浩特一名三甲医院副院长也告诉记者,当地职称评审尤其是高级职称评审,对论文数量、级别的要求逐年提高,部分医院已将论文作为“硬指标”,拥有“一票否决权”,让很多医护头疼。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专家王吉善认为,在晋升压力下,一些医护对科研诚信重视不足、对学术规范认知模糊,甚至将学术不端“合理化”,认为这是“生存所迫”的妥协。一旦造假成为公开的秘密,出现“身边人受益却未被处罚”的示范效应,或许会松动更多医生的心理防线、松动整个职业的底线。

对此,上海市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发出警告,“论文工厂”的存在具有严重危害性。

‌扭曲评价体系。一旦“为论文而论文”的不良现象泛滥成灾,真正扎根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医生便会在晋升中处于劣势,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可能因此导致医疗水平的下滑。

阻碍科研进步。“工厂化”论文存在图像重复、数据套用、拼凑洗稿等问题。例如,不同机构生产的多篇论文均出现同一把带划痕的测量尺,暴露出批量复制的痕迹。这些低质论文挤占期刊版面,压缩真实研究成果发表空间,让医学数据可信度大打折扣,更会阻碍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

污染医学声誉。医疗行业涉及生命安全,最该一丝不苟。频发学术不端事件,会影响整个医疗行业的公信力。

地方探索:“临床为主、科研为辅”的分类评价

纵观医学发展,临床与科研常是相互促进,但这不意味着能在职称评定中简单地将论文作为晋升指标。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院士曾说:“一名医生发表论文再多,如果不会给病人看病,就称不上是一名好医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原副院长丁洁表示,并非所有医护都能做到临床加科研“两条腿走路”,可将医学人才划分为临床型和研究型,区别考察。

为了破除“唯论文”,2021年《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科学合理对待论文,取消职称申报时对论文篇数的要求;《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7)》中,健康科普被纳入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考核的内容之一。

地方上的探索更为具体:浙江省实行“临床为主、科研为辅”的分类评价;安徽省允许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护理案例等替代论文;广东省明确基层紧缺人才在中级职称岗位连续工作满10年,可直接认定副高级职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创新性地提出医疗推优、教学推优方案,表明“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

多位医生表示,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制度来推动、时间来检验。

重构职称评价体系。呼和浩特某三甲医院副院长建议,应按岗位性质差异化管理:教学型医院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可科研和临床并重;科研型岗位(如学科带头人)的职称评定,保留论文和科研要求,并将高级职称名额向真正有科研需求的岗位倾斜;临床或护理一线岗位弱化论文权重,侧重临床能力和患者评价等,允许以其他成果(如技术革新、典型案例)替代;基层社区医院聚焦日常诊疗实绩,剥离不必要的科研指标。

强化学术道德教育。王吉善表示,制度改革的同时,需同步强化学术道德教育,明确科研诚信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可建立全国学术诚信数据库,记录、公示学术不端行为;鼓励社会监督举报;处罚力度也需升级,除了撤稿、通报批评外,对情节严重或屡禁不止者吊销执业资格、解聘。

加强智能监管网络。面对日益组织化、隐蔽化、人工智能化的论文工厂,监管也需技术升级,通过智能系统筛查图像重复、数据异常等问题,弥补人工核查的不足,筑牢学术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