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侯晓华 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陈小兵
本报记者 牛雨蕾
编者按:在我国,每2分钟就有1人被确诊为食管癌,但85%的患者确诊时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作为人体消化系统中承担生命营养运输重任的“高速路”,食管健康正面临多重挑战——长期进食过烫食物、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如同持续侵蚀路基的“隐形杀手”,不断冲击着它的养护防线。本期“消化月话”将解密食管的运行奥秘,并给出实用健康指导,助力长寿。
消化系统的智能物流
食管是一条长约25~30厘米的肌肉管道,从咽喉向下延伸至胃部。中国医师学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侯晓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食管主体结构主要有三层防护,由内到外分别是黏膜层、肌层和外膜层,构成“钢铁通道”。黏膜层像一个坚韧的“抗酸腐蚀涂层”,由复层鳞状上皮组成,能抵御食物摩擦和胃酸反流的侵蚀。肌层分为内环形肌和外纵形肌,二者通过规律的收缩和舒张形成蠕动,如同“智能传送带”,将食物向下推送。外膜层则是一层疏松的结缔组织,能为食管提供弹性支撑,如同“弹性支架”,使食管在吞咽时能灵活扩张和收缩。
虽有层层防护,但这条通道仍有三处“事故高发区”(如图),如同高速公路上的危险路段。首先是食管入口处,即咽与食管的交接处,约位于第6颈椎的位置,非常狭窄,容易因鱼刺、骨头等发生异物卡顿。其次是入口以下7厘米、约第4~5胸椎水平处,主动脉弓从其左侧穿过、左支气管从食管前方越过,该处易存留异物,可导致吞咽困难、胸痛、呼吸困难等,严重时还会导致营养不良和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最后是食管最下端膈肌食管裂孔处,约第10胸椎水平处,膈肌的环形肌纤维会收缩,使食管腔变窄,容易出现反流性食管炎。此处还与贲门联系,神经肌肉一旦发生功能障碍,也会引起食管下端括约肌弛缓不全,导致食物滞留,即贲门失弛缓症。
消化系统工作时,食管十分智能。一是蠕动运输,当食物进入食管后,肌层会产生有序的蠕动,将食物精确地输送到胃中,就像“智能传送带”按照设定的程序工作,还会将反流物推入胃部。二是抗反流屏障,食管下端的括约肌如同“单向阀门”,食物进入胃后就会关闭,防止胃酸和胃内容物反流回食管。三是免疫防御,黏膜层中的免疫细胞和分泌物构成了一个“安检系统”,能识别和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当食管功能发生异常,它会发送预警信号,如烧心、反酸、吞咽时有异物感或轻微哽噎感。当吞咽是出现梗阻感,特别是吞固体食物明显加重,甚至只能吃流食,体重明显下降,伴有呕血或黑便等症状,可能是食管出现严重问题,应及时就医。
食道疾病图鉴
食管这条高速路虽然功能强大,但地基会因各种原因被腐蚀,如炎症、异物卡顿,甚至会因长期吃烫食癌变。
反流性食管炎。最常见的食管炎症性疾病,主要是因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如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等导致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患者常出现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防治办法包括:调整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肪、咖啡、浓茶等食物的摄入;晚餐少吃、睡前3小时内避免进食;抬高床头15~20厘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抑酸药物。
食管良性肿瘤。中国抗癌协会整合食管癌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陈小兵介绍,常见的有食管息肉、平滑肌瘤等。大多数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早期无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治疗方式主要是内镜下切除,预后良好。
食管癌。陈小兵提醒,食管癌是食管最严重的肿瘤性疾病,具有 “沉默杀手” 的特点,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吞咽困难、体重下降、贫血等症状。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长期吸烟、酗酒、食用过烫食物、亚硝酸盐摄入过多、遗传因素等。防治关键在于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内镜检查。
感染性食管炎。多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多由细菌、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或病毒感染引发。患者可能出现吞咽疼痛、发热等症状。防治措施包括:增强免疫力,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根据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
食管狭窄。可由炎症(如反流性食管炎反复发作导致瘢痕形成)、肿瘤、异物卡顿后损伤等引起。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严重时甚至无法进食。治疗方法根据病因不同而异,如炎症引起的狭窄可通过内镜下扩张治疗,肿瘤引起的则需要手术切除。
食管憩室。是食管壁的一部分向外膨出形成的囊袋,如同食管上的“小口袋”。憩室内容易滞留食物,引起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患者可出现吞咽后食物反流、口臭等症状。无症状的小憩室一般不需要治疗,症状明显或并发症严重的憩室需要手术切除。
护好入口第一通道
侯晓华介绍,现代人食管疾病高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长期进食过烫食物。温度超过65℃的食物会反复损伤食管黏膜,增加癌变风险。此外,过多摄入辛辣、油炸、腌制食物,以及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习惯,也会对食管造成伤害。二是吸烟、酗酒。烟草和酒精是食管疾病的两大“帮凶”,有害物质会直接刺激食管黏膜,破坏黏膜屏障,增加炎症和癌变的几率。三是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对食管功能的调节,导致食管蠕动异常和抗反流屏障功能下降。四是其他。衰老、肥胖等因素也与食管疾病的高发有关。
食管是维持生命的“高速公路”,若其受损,轻则引发吞咽困难、反酸等不适,长期可能发展为食管炎、食管癌等严重疾病。两位专家提醒,预防食管疾病,需从日常细节入手——管住嘴、定期查。
1.避免“趁热吃”。趁热吃并不是个好习惯,建议食物晾至温热后食用,避免长期食用过烫的食物,如热茶、热汤、火锅等。
2.调整饮食结构。选择健康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保护食管黏膜;减少辛辣、油炸、过酸、过甜食物的摄入,以免刺激食管;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减轻食管和胃的负担;吃饭要细嚼慢咽,每口咀嚼20~30次,避免机械性损伤。
3.优化生活方式。睡前3小时内避免进食,睡觉时调整姿势,如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减少胃酸反流;戒烟限酒,吸烟会慢性损伤食管黏膜,酒精(尤其烈酒)会直接刺激黏膜;学会减压,保持良好心态,通过适当的运动、冥想、与他人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控制体重,减少胃酸反流压力。
4.高危人群定期筛查。40岁以上,有食管癌家族史,长期吸烟、酗酒,喜食过烫食物,以及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等食管疾病长期不愈者,都属于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内镜检查。若出现持续吞咽不适,应及时就医,早诊早治可显著提升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