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深圳大学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教授 李强
本报记者 王淑颖
在很多人看来,一旦确诊糖尿病,就要持续用药。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证实,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经生活方式干预,可停止使用降糖药物,让血糖处于正常状态,实现糖尿病缓解。近日,《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发布《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生活方式干预治疗与缓解:美国生活方式医学学院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对生活方式实现糖尿病缓解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深圳大学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教授李强表示,“糖尿病缓解”是近年来医疗界的热门话题。2021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和欧洲糖尿病学会就联合发布了《糖尿病缓解专家共识》,同年,我国也发布了《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即便如此,在糖友的观念里,生活方式干预作为2型糖尿病管理的首选方法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糖尿病缓解是指,在停用降糖药的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且持续至少3个月。李强说,如果在不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空腹测量的血糖小于5.6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小于5.7%,维持时间至少一年,则为完全缓解;空腹测量的血糖值为5.6~6.9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时间至少一年以上,可视为部分缓解。
《新指南》提出,糖尿病与肥胖密切相关,大量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干预等带来的体重降低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在某些情况下实现完全缓解。为追求糖尿病缓解,建议糖友以“减重超过10%”为目标。《新指南》同时指出,利用生活方式干预的“六大支柱”有助实现糖尿病缓解。
第一,营养干预。大量研究证实,健康饮食是防治慢病的重要策略。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抗氧化成分的食物,包括新鲜果蔬、全谷豆类、坚果种子等,减少精米白面、加工肉类、肥肉以及糕点、甜饮料等超加工食品摄入。
第二,适量运动。规律且持续的运动可以对抗久坐的负面影响,有助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每周进行至少150 分钟(每周5天,每次30分钟)中至高强度的体育运动,比如快走、骑自行车、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此基础上,每周至少进行2~3次抗阻运动,比如哑铃和杠铃等。
第三,舒缓压力。压力过大不但会导致焦虑、抑郁、肥胖、免疫功能障碍等,还会引起体内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升高血糖。学习应对压力的技巧,当出现紧张、焦虑等情况时,及时进行放松训练。
第四,管好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利于平衡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分泌,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创造安静、舒适、黑暗的睡眠环境,避免噪音、光线等干扰因素,每天保证7~9小时睡眠。
第五,积极社交。积极的社会联系可帮助强化健康行为,影响个体的生理、心理和情感健康。除了多与亲友联系,还可以主动参与兴趣社群、志愿活动等,拓展朋友圈。
第六,避免有害物质。烟草和酒精都不利于血糖控制,不吸烟的人要永远远离烟草,有烟瘾的人应积极戒烟;限制饮酒,最好滴酒不沾。
李强表示,药物、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和减重手术也是实现缓解的有力武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