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王大华 □高林
老化态度,指老人对衰老过程的看法,以及对晚年生活的理解、评价和预期。大量研究表明,持有积极老化态度的老人通常幸福感更强、心理更健康,预期寿命也可能更长。相反,消极的老化态度会放大老人对压力事件的情绪反应,与更多的精神困扰显著相关。
中国人民大学分别于2014年和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了解老人的老化态度。笔者对调查进行对比分析,了解6年间我国老人老化态度的变化。首先,越来越多的老人不服老。2014年,75.18%的老人同意自己已经老了,但在2020年该比例降至47.06%。这表明,越来越多的老人不再被“老年”标签所定义,而是以更积极的方式看待年龄。这种“不服老”的态度不仅源自主观认知的年轻化,也与社会对老人的期望改变有关。如今,延迟退休、银发就业、老年创业越来越普遍,许多老人仍在继续承担家庭、社区和职场责任,显示出高度的活力与自主性。建议老人通过设定目标、参与社会活动延续“中年感”;家庭成员可鼓励老人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政府层面应推动积极老龄化政策,为“不服老”的实践创造空间。
第二,越来越多的老人认识到,衰老并非只带来丧失感。2014年,22.19%的老人否认变老是不断失去的过程;2020年,该比例升至31.30%。活跃的老年生活方式,例如参加老年大学、旅行等,证明了老人同样能收获满满。媒体报道的“银发榜样”也进一步打破了消极的年龄刻板印象。此外,养老金和各级医疗保险覆盖率的稳步提升,缓解了老人对衰老的担忧。建议老人多学习新技能,不断拓展生活体验;政府可持续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养教结合”的新养老模式。
第三,越来越多的老人认同,衰老伴随智慧增长。2014年,32.86%的老人同意智慧随年龄增长;2020年,该比例增至43.66%。即使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老人的宝贵经验仍然能够在社会和家庭决策中发挥作用。因此老人要认识到自身优势,保持自信心,还可在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增加代际交流,缓解孤独感。
但另一方面,研究也发现,老人对衰老的消极认知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老人将老年与社交孤立联系在一起。2014年,41.39%的老人认为老了以后更难交到新朋友;2020年,该比例增至42.7%。由于城市化和社区改造,老人熟悉的邻里环境发生变化,可能对老人维持和发展社交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家庭成员要多陪伴,通过家庭内的温馨氛围,补偿老人在家庭外的社交衰退。同时,政府和社区可以组织更多活动,为老人扩大社交圈提供机会。
越来越多的老人不认可衰老过程伴随积极的情绪结果。2014年,49.44%的老人同意变老也有许多令人愉快的事;2020年,该比例降至42.11%。新冠疫情期间,老人属于病毒易感人群,这一特殊经历可能激活了老人对衰老的负面情绪。建议老人为自己设置情绪“表达窗口”,如通过写日记、养宠物等方式释放压力;家属应定期问候、一起外出;政府可增加公益服务,设立“情绪热线”等支持系统。
越来越多的老人表达了对社会适应的担忧。2014年,16.09%的老人同意社会变化越来越不利于老人;2020年,该比例升至32.57%。数字鸿沟、设施障碍等,让不少老人感到“跟不上”时代。建议老人逐步接触新技术,保持“学习型心态”;家庭成员可成为“数字陪伴者”,帮助老人完成线上挂号、支付等操作;政府需强化适老标准,提升老人的“生活安全感”。
可见,我国老人的老化态度呈现出“积极-消极”并存的复杂图景。这需要社会一方面倡导积极老龄化理念,鼓励老人发挥潜能;另一方面,也要切实完善老年友好建设,为每一位“既不服老又有点忧老”的长者,提供坚实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