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晚上吃得多,早上饿得快

受访专家: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文良志

本报特约记者 朱广平

炎炎夏日,不少人白天食欲不振,到了晚上却胃口大开,忍不住大快朵颐。可奇怪的是,明明宵夜吃得很饱,第二天清晨却常常被饿醒,甚至伴随心慌、手抖、出汗等不适。这种“晚上吃撑,早上饿疯”的怪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背后的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体内的血糖和胰岛素的“配合失调”。当我们晚上摄入大量食物,尤其是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条、甜点)或高脂肪食物时,血糖会迅速飙升。为了应对这场“血糖危机”,胰腺会紧急释放大量胰岛素,帮助血糖进入细胞供能或储存。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夜间过量进食会让胰岛素“用力过猛”。由于睡眠时身体活动减少,能量消耗降低,过量的胰岛素持续工作,导致血糖在凌晨时分(通常是4~6点)骤降至偏低水平。此时,大脑这个高度依赖葡萄糖的“指挥官”会立刻拉响警报,触发强烈的饥饿感,甚至低血糖症状,催促你赶紧补充能量。这就是为什么明明前一天晚上吃得很饱,第二天却饿得心慌的原因。如何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关键在于调整晚餐的饮食结构、进食时间和生活习惯。

晚餐的“质”比“量”更重要。减少精制碳水和高糖食物的摄入,比如白米饭、甜点、含糖饮料等,它们会引发血糖剧烈波动。取而代之的是复合碳水化合物(如糙米、燕麦、全麦面包),搭配优质蛋白质(鱼、瘦肉、豆制品)和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这样的组合能让血糖平稳上升,避免胰岛素剧烈波动。

控制进食时间。尽量保证睡前3~4小时不再进食,给消化系统足够的“下班时间”。如果晚上实在容易饿,可以选一小份无糖酸奶、少量坚果或低糖水果,避免高糖高脂的宵夜。此外,晚餐后适当散步,能帮助平稳血糖,减少夜间胰岛素的剧烈波动。

如果早晨仍然被饿醒,可以先喝一杯温水,再吃一份营养均衡的早餐,比如燕麦粥搭配鸡蛋,或者全麦面包加牛奶,既能缓解饥饿感,又能避免血糖大起大落。此外,睡眠不足和长期压力也会扰乱血糖调节,加剧晨起饥饿的问题。因此,保持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并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减压,同样有助改善这一现象。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或是代谢异常人群来说,这种夜间进食后的晨起低血糖反应可能会更加明显,建议这部分人要严格控制饮食,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