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名方”变“名药”正在加速

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制药系主任、教授 陆洋

本报记者 叶雪辰

中医典籍中包含大量经典方剂,等待后人继承和挖掘。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 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要加强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配备使用,让“名方”变成“名药”。

药监打开“快速通道”

古代经典名方,是指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古代中医典籍所记载的方剂。“我们熟知的六味地黄丸、逍遥丸、归脾丸、黄连解毒片等,都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制药系主任陆洋教授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某些用于慢性病长期调理的补益类方剂,或中医急救领域的方剂,在过去就已预先制备为固定剂型的中成药。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古代经典名方的应用仍要依赖中医师辨证开方,一人一药。

经典名方要“变身”为新药上市,必须通过国家药监局的申报审批。2020年以前,中药新药的研发注册套用了化学药的模式,要求方剂具有新颖性,适应证必须明确具体疾病,限制了不少传统方剂的申报。2019年,国务院出台文件,首次提出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简称“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人用经验被看作是“三结合”体系的核心。

此后,国家药监局为基于古代经典名方的药物研发打开了“快速通道”。只要符合两类情形条件,满足采用传统工艺制备、采用传统给药途径,功能主治以中医术语表述,即可申报“国药准字C”类。此类中药在申请上市时可以仅提供药学及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无需进行药效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从报产到获批时间在3~10个月,基本实现当年报产当年获批。比如,康缘药业按古代经典名方研发的一款中药复方制剂,从开始研发到获批上市,整个周期大约为4年;而其研发的另一种非名方中成药,整个周期用了约7年。

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数据,自2021年至2025年7月初,经“快速通道”获批的名药已达25个。在初步探索期,试点布局的主要是康缘药业、神威药业、华润三九等头部药企;2024年以来,多个龙头企业开始密集申报,仅今年上半年获批量已达到8个。从申报和获批类型来看,主要是药味个数较少、研发难度较低的经方,如苓桂术甘颗粒、芍药甘草颗粒等。

名方变名药有现实困难

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药监局已发布多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共包含324首(含民族药)方剂,有考证信息的发布数为107首。然而,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古代经典方剂近10万个,数百个已梳理出的方剂不过冰山一角。

陆洋认为,目前是古代经方复方制剂研发的政策红利期,但让“名方变名药”形成规模,还面临许多困难。

同质化。古代经典名方都是公开的,且都以传统提取工艺为主,不涉及高精尖技术,技术门槛不高,很容易出现同质化。比如,记者观察到,目前已获批的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全是颗粒剂。陆洋解释,古代方剂多用水煎煮法制备成汤剂,为尽可能忠实还原,企业选择的工艺就不能过度提纯,以致出膏量较大。如此大量的干膏粉较难压制成单剂量片剂或填充到胶囊壳中,颗粒剂便成为最好的选择。其载药量更高,且服用时溶解于水,一定程度上模拟了汤剂的服用形式。

道地药材与标准化。陆洋指出,古代经典名方的还原需保证药材的地道性和质量稳定性,这就对药材的种植、加工和制备工艺提出了高要求。但当前中药材种植存在种源繁杂、良种少、规模化和标准化种植基地不足等问题,中药材可能面临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药效成分含量低等风险。某些古代经典名方使用了稀缺或濒危药材,还存在原料供应受限问题,企业需投入大量成本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或寻找替代资源。

临床应用限制。陆洋表示,不少经典名方没有被收入《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是因为目前的筛选有限定要求:须为清朝以前的记载、目前依然在使用、组方中不能含有毒性药等。这会导致很多经方无法被使用。

企业还需多方面努力

近年来,政府给予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诸多支持。各龙头企业趁着这股东风,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布局。例如,2017年神威药业组建古代经典名方项目团队,启动100首中药复方制剂研发,目前已经做出几十首。但陆洋认为,企业在将经典名方转变为名药的过程中还能做更多事。

从源头把控品质。企业应当有向产地延伸的能力和水平,拥有自己的种植基地、合作农户或合作社,才能保证药材的高品质稳定供应。

善用现代化技术。要保证各批次药物的提取效率和水平完全一致或接近,需要更高的提取工艺。企业可借助智能化技术,确保提取设备和制剂设备的生产稳定性。

寻求差异化发展。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来布局,不必面面俱到。比如,在治疗妇科病方面有优势产品的,可着重开发妇科古代经典名方,强化优势项目,把现有品种做大、做好。        坚持改良创新。按照传统用药量和制剂转化上市的古代经典名方,未必适合现代人使用。新药上市后,企业应对古代经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特点、精准用药等进行深入研究,尝试进一步纯化,探索改良方案,迭代更新更适应现代人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