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日本陷入“单身税”争议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马  骅

近日,日本社交媒体热议“日本将开征单身税”的传闻。所谓“日本单身税”,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针对单身人士征税,而是源于日本政府即将在2026年4月实施的儿童与育儿支援金制度。根据该制度,日本政府将以每人每月平均多缴250日元至450日元的标准(100日元约合5元人民币),为育儿相关政策筹措资金。之所以出现“单身税”的说法,是因为该制度规定,不论是否结婚、生育,凡是加入社会医疗保险的群体都必须负担这笔费用。因此,日本一些未婚或无子女人士认为,他们在没有获得任何直接福利的前提下,却需额外支付费用,从而将其称为“单身税”。

根据儿童与育儿支援金制度,相关费用将以健康保险费叠加附加费的形式征收,筹集资金将用于延长儿童津贴至18岁、支持孕产妇补贴、发放育儿假福利、普及幼儿园等。日本政府此前承诺,到2030年将育儿相关预算提升至每年3.6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756亿元),构建更具包容性与持续性的少子化应对体系。

针对“单身税”引发的广泛讨论,日本儿童政策担当大臣三原顺子表示,将这一制度称为“单身税”是错误的。儿童与育儿支援金制度是为了维护整个社会保障系统的可持续性,而非针对特定群体征收费用。日本电视台评论员也指出,该制度是所有群体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不能简单地视为对单身者额外征收。

早在2004年,日本社会围绕少子化问题曾探讨对未婚者征税,以激励结婚与生育,但因面临强烈舆论压力、实际操作困难未能实现。即使如此,在日本现行税收体系中,已婚与单身人士在部分扣除项目上还是存在差异。有配偶者可享受“配偶者控除”等税收减免待遇,育儿家庭还能获得儿童津贴等,未婚人士则无法享受相关优惠。但日媒指出,这些区别本质上是为了扶助弱势家庭和鼓励生育,并非针对单身者的“惩罚性制度”。由于政策宣传不足、民众负担感加重等原因,导致日本居民产生误解,加剧舆论反弹。

为遏制少子化趋势,日本政府多次推行鼓励生育的措施,包括扩大育儿津贴、加强孕产妇支援、推动职场育儿融合等,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年轻人婚育意愿低迷、生活成本较高、职场压力大等根本性问题未有效解决。与此同时,每当政府推出涉及全民负担、育儿补贴等新制度时,类似“单身税”的说法就会再次浮出水面。日媒指出,围绕“单身税”的讨论体现了人们对资源公平分配、国家干预私人生活的焦虑,也揭示出日本社会在婚育观念上的分裂。

日本专家建议,政府鼓励生育不仅仅应提供相应的现金补贴,更应聚焦推动更完善的托育服务、灵活的工时制度等;要进一步打破性别角色限制,推动男性参与育儿,缓解女性在生育上的压力;加大住房、教育、就业等综合支持,让年轻人愿意并敢于婚育;此外还要强化政策沟通,增强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