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脂肪,胰腺旁的“定时炸弹”

主讲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张志忠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腹症,往往起病急、症状重。很多人以为只有大吃大喝才会诱发该病,但实际上,堆积在腹部的内脏脂肪就像是埋在胰腺旁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被不良生活习惯“引爆”,导致急性胰腺炎。

腹部脂肪多维度伤胰腺

胰腺是人体内负责分泌消化酶的器官,如果消化酶在胰腺内部提前激活,开始“消化”胰腺自身,就会发生急性胰腺炎。患者会感到上腹部持续性剧烈疼痛,像刀割一样,甚至会向腰背部放射,往往伴有恶心呕吐,且呕吐后疼痛丝毫不缓解。大部分急性胰腺炎经过治疗可康复,但部分患者可能因胰腺损伤而遗留糖尿病或消化不良等问题。

急性胰腺炎的出现与内脏脂肪密切相关。瑞典一项针对6.8万人长达12年的研究发现,与腰围75~85厘米的人相比,腰围超过105厘米的人群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增加了2.37倍,且这种关联与胆结石等因素无关。即使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正常,腹部脂肪过多者也需警惕胰腺炎。

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腹型肥胖会导致体内产生更多的炎症因子,不仅造成全身慢性炎症状态,还会在胰腺受到刺激时“火上浇油”,加重炎症反应;另一方面,腹部脂肪代谢活跃,会释放大量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损伤胰腺细胞,同时造成胰腺微循环障碍,导致胰腺缺血。

此外,血脂异常也是重要推手,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谓连接肥胖与胰腺炎的“桥梁”。但很多肥胖者并不知道自身血脂异常,直到突发胰腺炎才发现。因此,定期检测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对于预防胰腺炎至关重要。

科学减重才能护胰腺

减重是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关键措施。然而,减重方法五花八门,哪些才能真正保护胰腺呢?基于最新医学证据,我为大家总结出科学减重三原则。

饮食调整是基础。预防胰腺炎的饮食需兼顾“量”与“质”。在量的方面,切忌暴饮暴食,因为大量食物短时间内涌入消化道会刺激胰液过量分泌,增加胰腺负担;在质的方面,需严格限制饱和脂肪酸(如动物油脂、油炸食品)和反式脂肪酸(如人造奶油)的摄入,建议选择健康脂肪,如鱼类、坚果和橄榄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

运动燃脂需适度。规律运动不仅能燃烧脂肪、减轻体重,还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降低甘油三酯。对于肥胖者,推荐从低冲击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开始,逐渐增加强度。需注意,运动虽好但要避免“用力过猛”——剧烈运动反而可能刺激胰腺。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分多次进行。此外,一些温和的瑜伽动作既能放松身心,又能间接帮助控制体重。

代谢指标管理好。减重不能只关注体重秤上的数字,更要关注相关代谢指标的变化。建议肥胖者定期监测以下指标:腰围(男性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BMI(18.5~23.9)、甘油三酯(理想值低于1.7毫摩尔/升,高危阈值超过5.6毫摩尔/升)。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用“TyG指数”[计算公式:Ln(空腹甘油三酯×空腹血糖/2)]来评估胰岛素抵抗程度,比传统指标更易获取且成本低,能有效预测代谢异常相关胰腺炎风险。当发现指标异常时,应及时寻求医生帮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脂药物。

需注意,胆结石是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约50%的患者因此发病。原因在于,胆囊中的结石一旦掉入胆总管,可能阻塞胰液流出通道,引发胰腺炎。快速减重可能导致胆固醇结晶形成,增加胆结石风险,因此最好每周减重0.5~1公斤,直至体重正常。

全方位调整生活方式

想要防住急性胰腺炎,除了控制体重,还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建议做到以下四点。

戒烟戒酒。酒精可直接损伤胰腺细胞,长期酗酒者胰腺炎风险显著增加。一次性大量饮酒同样危险,它可能导致胰管括约肌痉挛,使胰液排出受阻。烟草中的毒素则通过增加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伤害胰腺。因此,戒酒戒烟是预防胰腺炎的重要原则,已有胰腺损伤者更应远离烟酒。

谨慎使用药物。某些药物可能成为胰腺炎的“帮凶”,包括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雌激素、他汀类降脂药等。有需要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若必须长期服用,建议定期检查胰腺相关指标。

减少慢性压力。慢性压力会通过神经系统与激素,影响胰腺功能。大家要学会放松,可尝试冥想、瑜伽、深呼吸等减压方法,确保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

定期体检。对于有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胰腺炎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胰腺相关检查尤为重要。肝胆超声、血糖、血脂(特别是甘油三酯)等指标,能帮助早期发现胰腺问题。若出现持续性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切勿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