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祁 洁
“我这腿啊,疼得我动一下都是折磨。” 诊室里,65岁的黄女士(化姓)佝偻着背,双手紧紧抓着轮椅把手。她幼年时曾做过右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术后关节畸形不但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右膝早已扭曲成不自然的弧度,每挪动一步,都疼得额头青筋暴起,因此不能负重行走,日常活动只能依靠轮椅。过去这些年,黄女士跑遍各地医院,得到的答复却总是让人失望:“畸形太严重了,手术难度太大,花费高还不一定能恢复……”
一次和病友闲聊时,黄女士了解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简称“瑞金医院”)有项新技术,于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瑞金医院何川主任医师诊室。经过评估,医生发现黄女士右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股骨侧畸形尤其严重,手术矫正难度极高,但以关节手术机器人系统辅助,并采用创新的功能学对线方法,能够解决问题。
在CT影像导入系统的帮助下,黄女士的膝关节以3D模型的形式显示在了屏幕上。“您看,这里的磨损是最严重的。”医生指着模型解释:“我们用机器人导航系统做手术,就像装上了‘千里眼’和‘稳准手’,能精准避开重要组织,置换受损关节。”这番专业又通俗的讲解,让原本忐忑的黄女士心中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手术当天,何川医生团队将患者影像数据导入机器人系统,实时显示膝关节力线矫正情况和周围软组织松紧程度,准确获得正常的下肢力线和最佳的膝关节间隙平衡。在“人机协作”下,每一次微调都精准无误。最终,在机器人系统的机械臂辅助下,团队精准完成截骨操作,成功手术。得益于精准规划和微创机器人手术,黄女士在术中出血量少,软组织松解范围小,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术后第一天,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她能借助助行器下床锻炼。3个月后复诊,她激动地说:“现在我每天都能遛弯,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
复杂髋膝关节疾患精准个性化重建技术,就像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的关节修复方案。借助先进的关节机器人导航系统,医生将患者的CT、MRI影像转化为栩栩如生的3D模型,关节内部的病变、骨骼的细微结构,都能像剥洋葱般层层剖析,把关节“毛病”看得一清二楚;再结合年龄、身体状况和日常需求,用AI算法规划出最适合的手术方案。更厉害的是功能学对线技术。以往医生多凭经验安装假体,而现在,系统会模拟患者走路、蹲起、上下楼梯等日常动作,确保假体安装完全贴合人体力学,不仅降低了术后并发症风险,还能让关节功能接近健康状态。同时,该技术能加速康复,保守估计为每例患者节省3~6月,让治疗费用更亲民。
“目前,我们关节外科精准治疗团队,已针对关节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国产自主化以及AI智能化,开展了多项临床试验研究,并成功申请多项专利,希望能不断优化技术,攻克多关节置换难题,推动国产高端医疗设备升级,帮助更多被关节疾病困扰的患者。”何川介绍,这项技术适用于各类复杂髋膝关节疾病患者,无论是因先天畸形饱受折磨的儿童、被风湿性关节炎摧毁关节的中年人,还是因关节退变而丧失行动能力的老年人,都可以前往门诊进行专业评估,点亮康复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