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锤炼品德,拥抱时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   乔  杰

同学们,经过几年的学习,你们褪去青涩,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即将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去实现自己的医学梦想。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因为医学是一门伟大的学科,它关乎生命、关乎健康、关乎希望。送别之际,我想从三个方面和同学们共勉。

第一, 握牢“指南针”,立德修身、载梦远航。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是北大医学办学113年。百年前,我们的前辈钱壮飞、林育南、贺诚等同志在革命战火中淬炼前行;新中国成立后,北大医学的建设者们团结奋斗,努力探索办好适应我国建设需要的高等医学院校新模式;新时代以来,我们在中国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勇立潮头,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多维度守护人民健康。我们所坚持的“明德为先、厚道为蕴、尚仁为本、出新为常”,正是北大医学百十年来传承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流淌在同学们血脉中的红色基因,是我们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梦想底色。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医者所必需的品德底线。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尊重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和尊严,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用温暖和关爱去抚慰他们的病痛。

第二, 用好“磨刀石”,沉淀成长、挺膺担当。经年累月的磨砺,才有了同学们的点滴蜕变、稳步成长;学海无涯,医学亦是无止境,更需要同学们有“十年磨一剑”的沉淀,才能破茧成蝶、厚积薄发。

我想分享一个故事。药学院的张礼和院士,长期从事核酸合成抗肿瘤、抗病毒药的研发,从而立之年的小伙子,一直干到了耄耋之年的老专家。1997年,他研发多年的抗肿瘤药物获得了临床试验批件,动物实验显示疗效好、毒性低。但临床试验开始没多久,他就敏锐地发现,人体对这种药物代谢比实验动物快得多,要维持疗效,就必须加大剂量,随之而来就是毒副作用明显增大。尽管这个药凝结了他和团队多年的心血,尽管当时不少药企愿意高价求购,但他果断终止了二期临床实验,成了国内少有的把上了临床的药又主动撤下来的人。这就是北大医学的“厚道”。今年是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40周年。作为奠基人,张礼和院士欣慰地看到,历经几十年的努力,实验室推动了多个变革性药物进入临床和上市,而心怀家国、脚踏实地的精神传承,更是让实验室人才辈出。

第三, 高擎“望远镜”,创新突破、激荡未来。今年是北医并入北大的二十五周年,这25年,是北大医学稳步发展的25年。特别是八年前,北京大学将“临床医学+X”作为校级政策布局了交叉学科领域,迄今为止,已经支持了649项研究,经费累计达两个亿。我院顶尖学科群布局成效显著,高水平研究成果连续涌现。本年度不仅已在国际顶级医学科学期刊的主刊上发表10篇高水平论文,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方面的成果更具代表性。我们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医学教育大模型“厚道medseek”,同步完成了本地部署,通过多模态对话、联网搜索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人机交互能力,目前已经面向全国医学院校、教学医院无偿开放了接口,带头提高我国高校师生获取医学知识的便利化和可及性。

同学们,你们正值青春,有激情,有冲劲,一定要接稳时代的接力棒,把人工智能从“辅助工具”转向“数字队友”,成为治病救人的强力助攻,成为攻克难关的有力帮手,赋能医学科技创新、赋能健康产业发展,为高水平助推医学教育和医疗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我们北大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