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医疗价改,百姓得实惠

受访专家: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疗保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胡牧

本报记者 钟财芬

2025年是国家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关键年,从综合诊查到中医项目,从放射影像到新增技术,多领域的价格改革正在密集落地。按照2021年出台的《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规划,试点经验将于今年全面推向全国。

今年6月,国家医保局印发《泌尿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泌尿系统价格项目从421项整合至108项。随后,多省启动血液透析价格调整。7月2日,广东医保局发布《关于公布泌尿系统透析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明确“血液透析费”的全省最高限价为390元/次;7月9日,湖南将“血液透析费”基准降至330元/次,均涵盖消毒、穿刺、处理用物等步骤所需的人力资源和基本物质资源消耗。此前,血液透析价格总体在400~500元不等。

广东、湖南的血透定价调整,只是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缩影。自2021年改革启动,国家医保局按“成熟一批、发布一批”的节奏,截至6月底已印发器官移植类、中医类、口腔种植类、辅助生殖类等30批立项指南,涉及1400余项。各地结合当地情况持续推进,比如江苏省已于7月1日、7月15日分两个批次落地多项内容。

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副司长翁林佳在政策解读直播中介绍,规范统一是立项指南的根本价值导向。过去,我国医疗服务价格实行的是各省属地管理,医疗项目、收费标准均由地方主管部门自主制定,价格体系的差异显著:项目数量上,部分省份超过2.3万项,部分省份仅5000项,同一个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差异也很大。一位地方卫健人士表示,这会导致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时,各地数据十分混乱,直接影响医保基金分配。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疗保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牧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国家级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指南的发布,旨在终结省际间医疗服务项目数量差异大、标准化程度低的现状,目前主要对相同服务、产出相关项目进行“合并同类项”,推动全国范围内同一医疗服务的项目名称、服务产出、价格构成等关键价格要素统一。

本轮改革中,不同项目价格调整方向也有差别。CT、磁共振等以设备物耗为主的项目价格普遍下调,比如广东磁共振平扫最高价从628.52元降至505元。而护理、手术、治疗、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呈上涨趋势。厦门肾移植手术的医疗服务价格由9000元提至11700元,涨幅近30%。上涨费用大多由医保基金支付,患者个人负担增加较少。胡牧解释道,这种“有升有降”的价格改革遵循“技耗分离”的底层逻辑,即把医疗服务中的技术劳务价值与设备耗材成本剥离,引导医疗资源向提升服务能力倾斜,有利于“让价格回归价值本质”,实现“价实相符、医患共赢”。

改革方向虽明,推广落地仍存挑战。胡牧认为主要有两点:其一,新旧体系衔接难度大,需重新分类名目繁杂、界定模糊的旧项目,涉及海量信息核对与专业判断,任何偏差都可能影响后续调价的合理性。其二,技耗分离界限难厘清。比如,一场复杂手术既包含医技付出,又涉及器械投入,若定价划分不准,直接利益相关者(如医院、医生、患者)与间接利益相关者(厂商、医保基金)诉求产生分歧,或造成“该涨价的因患者与医保压力涨不上去,该降的因医院抵触降不下来”。

在胡牧看来,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是平衡好政策制定的“粗”与实际操作的“细”。国家层面出台指南时要统一核心框架,为地方预留细化空间,避免过度干预具体定价。另一方面,地方需深耕落地细节,结合医保基金承载力、医疗成本差异和患者接受度,细化项目释义、价格测算和梯度定价。“让‘粗框架’立得住、‘细操作’落得实,才能化解利益分歧,推动改革走深走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