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三伏是祛病良机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周继朴  □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  霍晓萌  □儿科副主任医师  丁丹丹  □消化中心副主任医师  孟 梦  □妇科主治医师  毛新彤、

本报记者  单祺雯

呼吸科:护卫娇脏,祛痰防感

三伏天是一年中太阳最为“慷慨”之时,苍穹之下阳气鼎盛、万物蓬勃,人体内的阳气也达高峰,气血奔流如江河,经络舒展畅通无阻。此时,借助自然界的至阳之力,可为受寒邪的脏腑点燃“小火炉”。

在中医理论中,肺为娇脏,最易受外邪侵袭,尤其在盛夏,湿热交蒸,室内外温差大,易诱发感冒、咳嗽、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倘若在三伏天对肺脏施以调养,就如同在身体内部构建了一道无形的“暖气屏障”,待到秋冬寒流席卷,阴寒之气便难以伤及根本。

调养要点:1.避寒护阳。避免空调冷风直吹颈背,尤其在出汗后,更要防风防寒。2.清宣肺热。饮食宜清淡,多吃梨、莲藕、百合、银耳等润肺生津之品,可适量饮用菊花茶、薄荷茶清宣肺热,避免摄入辛辣燥热之品,甜食也要少吃,以免助湿生痰。3.适度排汗。可在清晨或傍晚时打太极拳、练八段锦、散步等,微微出汗有助疏通肺气、排出湿浊。切勿大汗淋漓,以防耗伤气阴。4.冬病夏治。慢性咳喘、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等人群,可抓住时机进行三伏贴(敷贴肺俞、定喘、大椎等穴)或三伏灸治疗,以温通经络、补益肺气、增强抗病力。

脾胃科:健脾祛湿,运化有力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三伏天湿气最重,易困遏脾阳,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乏力倦怠、舌苔厚腻等脾胃问题。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此时也正是调理脾胃的好时机。夏季人体阳气外发,气血运行活跃,可利用这一特点温补脾胃阳气,增强脾胃功能,辅助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脾胃虚寒性疾病。

调养要点:1.饮食有节。避免摄入生冷寒凉之品,比如冷饮、冰西瓜等,以免损伤脾阳。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适当在菜品中加点生姜、陈皮、豆蔻等温中化湿的调料,建议常吃薏仁、赤小豆、冬瓜、丝瓜、扁豆等利湿食材。2.推拿艾灸。每天顺时针绕脐按摩腹部,或艾灸中脘、足三里、丰隆等穴,有助于振奋脾阳、促进运化、祛除湿浊。3.顾护阳气。避免长时间待在过冷的空调房中,注意腹部(尤其是肚脐处)保暖,午间可小憩养阳。4.药膳调理。脾虚湿重者,可用茯苓山药粥、芡实莲子羹等健脾祛湿药膳调理,也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藿香正气散等方剂治疗。

风湿科:借天之力,驱寒除痹

中医认为,风湿病的病机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伏天自然界阳气鼎盛,人体腠理开泄,此时借助阳气的温煦作用驱散体内寒湿之邪,能改善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顺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老寒腿等风寒湿痹疾病。

调养要点:1.艾灸祛湿。艾为纯阳之物,具有很强的化湿浊功效,在火热之力的加持下,可深入经络脏腑,驱逐潜伏的寒湿之邪,显著减少冬季发作频率。以关节痛为例,可选择大椎穴、阳陵泉穴、阿是穴进行艾灸,也可在背部督脉施以“长蛇灸”。2.火针散寒。古称“焠针”,是将加热烧红的针具快速刺入身体特定部位的技术,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祛腐生肌的作用,尤为适合风湿病。3.日踮夜泡。“寒从脚起”,脚部许多穴位与内脏相连,寒邪循经而入,影响气血运行,导致寒凝瘀滞,就可能诱发风湿病,因此要注重暖足。建议白天随时踮脚,即双脚并拢站直,踮起脚后跟,前脚掌、脚趾着地,停顿片刻归位即可;睡前可用苏梗桂枝生姜汤泡脚,具体做法是,取紫苏梗、桂枝各30克,生姜10克,加半盆水煮开5分钟,晾至温热后泡脚泡手25~30分钟,擦干,再用双手对双脚脚底进行揉、拍、打。

儿科:顾护稚阳,防病强基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之藩篱不固。加之小儿年幼,冷暖不自知,更容易受到外邪侵袭。此外,小儿还有脾常不足、肺常虚的生理特点,在湿热交蒸的三伏天,极易出现感冒、发烧、腹泻、厌食、湿疹等健康问题。

调养要点:1.清淡饮食。严格限制摄入冷饮、冰镇水果、油炸甜腻食物,保证食材新鲜卫生,充足饮水,可常喝绿豆汤、冬瓜汤、荷叶粥等清解暑热。2.适度活动。选择清晨或傍晚在树荫下活动,接触自然阳气,增强体质。避免正午暴晒和剧烈运动,以防中暑。出汗后立即擦干、勤换衣,以防生痱受凉。3.科学控温。空调温度最好设定为26℃~28℃,不能过低,且要避免直吹。4.推拿保健。补脾经(家长用拇指推患儿的拇指桡侧100~200次,方向为从指端到指根)、摩腹、捏脊(家长拇指、食指、中指指腹对合,夹持孩子尾骶部的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沿着脊背正中线向颈部推移)等推拿方式效果好,可健脾助运、增强孩子抵抗力。

妇科:温煦胞宫,调和气血

人们往往将“宫寒”简单地理解为“子宫温度低”,其实,它是指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温煦不足的状态,常表现为小腹冷痛、得热则缓、经期延后、经血色暗夹块、痛经难忍、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究其根本,“宫寒”的病机在于阳气亏虚,无法推动气血温养胞宫,或寒邪内侵,阻滞气血运行。三伏时节,自然界阳气升发至极,若巧妙利用这强大的“天之阳”,温补体内亏虚之阳气,就能强力驱散盘踞胞宫的寒湿瘀滞,使气血运行通畅,胞宫得暖,各类症状自然就会缓解。

调养要点:1.严防寒湿。避免穿露脐装、超短裙,尤其注意腰腹部、脚踝保暖;避免冷水洗浴、游泳时间过长;空调房内围披肩、穿袜子。2.穴位贴敷。选用关元、气海、神阙、命门、肾俞、八髎、三阴交等穴位进行中药贴敷,以温补肾阳、暖宫散寒、通调气血。3.药膳暖宫。可适当食用红糖姜茶、艾叶煮鸡蛋、当归生姜羊肉汤等温经养血之品。4.舒畅情志。夏季心火易旺,保持情绪平和对维持气血调和至关重要,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