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温和教育培养抗挫力

受访专家: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心理教师 曹大刚

青少年心理顾问 姚春敏

本报记者 施婕

孩子写作业拖拉时忍不住怒吼,可事后又心疼自责;想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却又担心他学坏了……育儿过程中,很多家长在严厉管教与放任自由之间纠结不已,这个“度”应该如何把握?近年来,英国的育儿专家萨拉·奥克威尔史密斯提出的“温和教育”理论备受关注,也为广大家长提出了育儿新思路。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心理教师曹大刚在实践中发现,温和教育就像一个“中庸派”,它不会太严厉,但也不会太放纵,是以温和的态度、耐心地引导和关爱的心态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让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青少年心理顾问姚春敏一直以来都是温和教育的提倡者,她认为,“温柔而坚定”是温和教育的内核,坚守边界是原则,同时要保持成长型思维。姚春敏以“天黑了孩子还不想回家”为例,介绍了温和教育的具体步骤。第一步,感知需求,平静沟通。当孩子抗拒或情绪爆发时,暂停说教,观察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动机背后的需求。蹲下平视,用平静语气确认其感受,“你不想离开公园,是因为还没玩够滑梯,对吗?”这比“别哭了,马上回家!”等强硬表述更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从而卸下防御。第二步,阐明因果,建立理性认知。清晰解释行为限制的客观原因和后果,避免道德批判或恐吓,“天黑了公园要关门,如果不走,管理员叔叔就不能下班休息,我们回家吃饭也晚了”,而非使用“大灰狼会跑出来”等恐吓性语言。第三步,赋权选择,共寻方案。在既定界限内,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现在公园快要关门了,你是想再玩最后 5 分钟,还是明天再来?”若孩子仍有抵触,可进一步引导,“你觉得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既遵守规定,又能玩得开心?”通过这种方式,既坚守了原则,又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性,共同找到解决方案。

两位专家表示,家长如果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也会更有安全感,更能控制压力,进而形成“失败-再尝试”的成长型思维,抗挫能力也随之增强;家长如果能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孩子更多选择权,还能帮助孩子发展出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个人的责任感。“如今内卷生态带来的学业压力,加之优渥的生活让孩子天然心理韧性较差,导致少年儿童心理问题频发,更凸显出温和教育的重要性。”姚春敏补充道。但在温和育儿实践中,许多父母容易陷入“一味温和”的误区——即仅用柔和语气却缺乏解决问题的实质能力。这不仅可能传递家长懦弱的形象,也会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为此,姚春敏提出家长自我修炼的“四部曲”。

锁定目标,保持稳定。时刻明晰长远目标——培养能独立解决问题的人。避免因疲惫或外界压力偏离目标,滑向专制型或放任型教养。

管理情绪,示范调节。当家长情绪即将失控时,可诚实表达,“妈妈现在很生气,需要深呼吸冷静一下。”待平静后,向孩子道歉并说明原因(非找借口),示范如何修复错误。

强化积极,弱化挑剔。以进步显微镜替代问题放大镜,敏锐发现并慷慨肯定孩子每一个微小的积极行为与进步,给予落到实处的表扬。

温和沟通,坚定执行。温和体现在共情与尊重,如理解“孩子不想写作业的沮丧”;坚定则在于守护核心目标,如“作业必须完成”。可灵活调整达成方式,如“先休息5分钟再写”,但不可放弃责任,如“不想写就算了”。

当家长放下对完美的执念,以温和为舟,以坚定为舵,便能在养育的长河中,与孩子共同驶向独立、丰盈而充满力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