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内耗也有心理益处

国家卫健委认证心理治疗师 郭瑞

反复纠结对话、对未发生的事过度担忧、做完决定后不停自我怀疑……这些精神上的“自我拉扯”常让人疲惫不堪。然而,任何事情都有正反面,被大众视为心理缺陷的内耗,其实也藏着一种优势——深度思考。

内耗的本质是大脑对同一问题的反复加工。这种“过度思考”会带来疲惫感,但也意味着大脑正在进行高强度的信息整合。这种特质在进化中具有生存价值:原始人类面对危险时,过度警惕的个体更可能存活;现代社会中,这种能力则表现为对事件的深度思考、对细节的敏锐捕捉,具体有三方面的优势:

风险预判力。内耗者的大脑如同“威胁探测器”,对潜在风险过度担忧,同时他们也能更敏锐地捕捉到环境中的异常信号。比如他们可能更早注意到客户回复延迟背后的合同风险,能更快感知到朋友的情绪变化从而及早沟通。这种“想得多”带来的前瞻能力,能帮助化解很多危机。

方案优化力。当内耗者纠结“选A还是B”时,大脑实际在并行运行多个决策路径。多线程思考模式虽消耗能量,却能生成更全面的方案。这种“爱琢磨”的特质,如果运用得当,会转化为对细节的极致把控能力,能发现他人忽略的改进空间,做出更加完美的产品。

情绪洞察力。心理学中的情绪颗粒度研究显示,能细致区分情绪的人(如“焦虑”与“沮丧”、“失望”与“愤怒”)更擅长调节情绪并理解他人。内耗者由于长期与自己的复杂情绪共处,往往能精准识别他人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这是高情商的基础。

思虑过多是好事还是坏事,关键区别是深度思考的方向。消极内耗者将能量消耗在情绪纠结中,如“他是不是讨厌我”,而积极思考者会聚焦问题本身,如“怎么改善我们的沟通模式”。这种差异决定了内耗是负担还是资源,以下三个办法有助我们将“多虑”变成优势。

把“情绪纠结”转化为“问题拆解”。如果你因为想太多而开始“发愁”,就需要用一些思维工具,清除情绪、留下思考。可以试试“具体化”:将模糊的焦虑转化为具体问题,如把“明天上台讲话出错怎么办”改为“哪段内容我还不太熟悉,我再准备一下”;也可以制订行动清单,为每个具体问题列出行动步骤,如“把演讲稿的每一段读三遍”。

设定“深度思考时段”。完全消除内耗思维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可以通过时间管理来减少无尽的纠结。建议每天设定15~30分钟的“深度思考时段”,在此期间专注分析复杂问题,将零散的内耗思维集中处理,既能避免全天候的精神消耗,又能提升思考质量。

建立复盘习惯。思前想后的内耗者有超强记忆力,能清晰回忆每个选择的细微考量。这种特质若与复盘系统结合,将形成强大的自我改进机制。建议准备三个笔记本,红色本子记录搞砸的事情,例如提案被客户否决;蓝色的用于分析当时怎么想的,例如过度追求完美导致拖延;绿色的总结下次怎么做。经过不断分析、总结、归纳,你能够迅速自我修正、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