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法国特派记者 尚凯元
今年夏天,欧洲多国经历不寻常的热浪。在法国,橙色高温预警从6月20日拉响,持续至7月7日,共计87个省进入橙色预警,覆盖全国约九成人口。7月1日至2日,16个省被提升至红色预警,当日法国平均气温高达28℃,创下百年来最热的7月1日,全国八成地区气温突破35℃,尼姆与波尔多甚至飙升至41℃。与此同时,因中暑、脱水等问题急诊的人数激增,还出现疑似高温导致的死亡案例,引发社会对极端天气健康风险的高度关注。
“热浪不再是例外,它们变得更加频繁、持续更久、强度更大,且影响范围更广。”法国气象专家克里斯蒂娜·贝恩指出,气候变暖正在深刻改变法国乃至全球的气象格局。有些热浪虽短,却以极端强度著称,例如2019年法国南部韦拉尔格创下的46℃全国最高纪录;另一些热浪则像今年一样,来得更早、持续更久。截至目前,2025年法国热浪天数已超越2023年(8天)和2024年(10天),或将接近2022年创下的31天历史纪录。
极端天气之下,普通人的生活尤显艰难。巴黎近郊奥贝维利耶,31岁的年轻母亲胡达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住在一栋隔热极差的老楼里。屋内气温远高于户外,即使开着风扇,也只是吹出热风。6个月大的婴儿因闷热烦躁难眠,但胡达不敢长时间使用风扇和冷风机,怕孩子受凉生病。多日夜晚,她抱着孩子在楼下乘凉,只盼天气能快点转凉。
面对高温挑战,法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强应对体系。包括巴黎在内的多个大城市推进“凉岛”项目,对校园与公共空间进行绿化改造,增加城市饮水点数量,推广白色屋顶、隔热窗等节能建筑改造。今年夏天,国家层面启动跨部门危机协调机制,延长图书馆、公园、文化中心等公共场所开放时间,超过1000所学校因高温临时停课。政府还加强高温健康科普宣传,提升全民防护意识。
在法国,尽管高温日益受到关注,但空调还未被视作一个“必选项”,民众和各行业对热浪的警觉性还不够,一些应对措施也稍显落后。比如,城市公交系统的空调覆盖率仍显不足,不少乘客手持小电扇作为降温利器。因此有专家呼吁,法国应向南部邻国西班牙学习,构建一种面对酷热的生活方式调整机制。
西班牙在2003年热浪危机后迅速反应,每年从5月中旬便启动全国高温预警机制。2024年,该国更将预警单位细化为182个“气象健康区”,依据区域气候、人口密度、社会经济水平设定不同警戒线。城市管理方面,马德里、巴塞罗那等城市设立大批“避暑庇护所”,配置喷雾装置、遮阳篷布等;首都马德里自2007年以来,地铁列车已实现100%空调覆盖(1997年时仅为1%)。随着时间推移,科研界也积极参与,研究高温相关疾病、强化全科医生对患者的教育与提醒。
在劳动制度上,西班牙2023年立法允许在极端高温下调整工作时间,例如员工可选择7~14点或8~15点的工作时段,以避开午后高温时段。同时,明确规定工作场所温度不得超过27℃,若涉及轻体力劳动则需控制在25℃以下,违者可被举报至劳动监察部门。学校也可灵活调整课程时间表,以保障师生健康。在今年高温的催促下,法国已于7月起引入类似弹性工作机制。专家提醒,随着气候变暖趋势持续,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需重新思考城市设计与公共政策,构筑更具韧性的“抗热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