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 孟广松□儿科副主任医师 丁丹丹 □药学部副主任药师 范 峥
本报记者 牛雨蕾
尽管三伏天还未真正来临,但一股“贴贴”热潮已悄然席卷各大中医院——一年一度的“三伏贴季”又到了!承载中医“冬病夏治”古老智慧的三伏贴,究竟有何奥秘?人人都能贴吗?能在家自己操作吗?带着这些疑问,《生命时报》记者走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带您一探究竟。
7月8日一早,呼吸科候诊区就已座无虚席,诊室内,副主任医师孟广松正忙碌着。“伸舌头我看看……舌体偏淡,苔略薄,根部稍腻。再诊诊脉……偏虚略弱。”他为记者看诊后介绍:“你属于‘阳虚夹水湿’体质。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这样,平时手脚易凉,一到秋冬换季就有咳嗽、流涕、打喷嚏等症状,正适合用三伏贴进行‘冬病夏治’。”诊室外,几位老患者分享了贴三伏贴的体验:“之前贴过,冬天的咳嗽明显减轻了!”“去年贴后,鼻炎好多了,冬天感冒也少了,所以今年来继续贴。”
儿科诊区同样火爆。一位带着12岁孩子来贴三伏贴的家长告诉记者:“孩子有变异性哮喘,去年贴后确实有好转,打算每年都带她来贴。”由于慕名前来的患儿家长实在太多,儿科直接在诊区内摆放了一大箱“三伏贴”,家长们只要提交处方单,就能立刻领取。儿科副主任医师丁丹丹介绍:“很多孩子冬天反复呼吸道感染,或患有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家长们希望趁三伏天给孩子贴一贴,调理体质,减少冬季发作。因此,每年我们的三伏贴都非常受欢迎。”
药学部副主任药师范峥介绍,北京中医医院推出的三伏贴又名“温阳化痰贴”,是多位名老专家在前人经典穴贴药膏基础上,增加几味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药物研制而成,主要针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顽疾,利用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最盛、人体腠理开泄的时机,将温阳散寒、化痰通络的药物贴敷特定穴位,以扶助体内阳气,驱散潜伏的寒湿病邪,从而预防或减轻秋冬季节反复发作。据悉,该药膏已连续14年成为北京市“冬病夏治三伏贴”专项工作组指定用药。
有部分人喜欢在家自制三伏贴。范峥严肃提醒:“中医有‘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即便了解药材成分、配比,制作工艺也极为关键,自制无法保证药效与安全性。”比如,“温阳化痰贴”的制作流程包括打粉、熔辅料、混合、压片、装贴、包括处理原料、熔融辅料、制作软材、压制成片封入胶贴、密封包装,经过六道配制工序,然后检验合格后出品,很多是在家完成不了的。
“首次贴敷的患者建议到医院就诊,由医生确定并教导穴位位置,患者熟悉后才可在家按医嘱自行贴敷。”孟广松介绍,成人需在每个伏期(初伏、中伏、末伏)的头3天贴敷3个穴位,每天需贴够6小时。常用穴位有天突穴、膻中穴、大椎穴、肺俞穴等,具体贴哪,要遵医嘱,如记者被诊断为“阳虚夹水湿”体质,医生推荐贴敷天突穴和肺俞穴。
居家操作时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贴前需用酒精清洁穴位局部皮肤,以免感染。其次,贴后需重点关注感受,一般会先感微凉,后转温热或轻微刺痒,均属正常,一旦出现剧烈红、肿、痛、水疱,应当立即取下并咨询医生。再次,贴后要注意避风防寒,贴敷期间及揭下后的4~6小时内应避免空调、风扇直吹,少进食冷饮。如果需要到有中央空调的房间,最好加防风外套。最后,贴敷过程中药膏可能渗出,沾染衣物,建议贴敷时尽量穿深色衣物。
孟广松最后强调,三伏贴绝非万能,仅是一种辅助疗法,主要针对虚寒性慢性病,且治疗周期长,一般需坚持1~3年。孕妇、咯血者、结核活动期、急性感染性疾病、皮肤严重过敏或破损(如湿疹、荨麻疹急性发作)、瘢痕体质及慢性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要谨慎贴敷。正规医院的院内制剂一般包装信息齐全,包括批号、成分、功效、有效期、批准文号等,切勿购买来源不明、信息不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