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 郭启煜
本报记者 钟财芬
有一种责任叫军人,有一种情怀叫医生,当两者交融,便铸就了世上最特殊、光荣的职业之一——军医。他们既是战场上的生命守护者,又是和平时期的健康卫士。八一建军节之际,《生命时报》特邀61岁的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郭启煜,同我们一起重走一遍军医的成长之路。
入学即是入伍
进入医学院,医学生便被授予了白大褂,但进入军医大学,穿上白大褂前需先穿上军装。郭启煜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在198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入学当天,他就穿上了军装,从那一刻起便拥有了双重身份。“我们先是一名军人,再是一名医学生。”郭启煜说,这不是简单的身份,而是每一个准军医的铁律。
与常规的全日制大学不同,军医大学的每天都是被作息号喊醒,而且要在熄灯号响后睡觉;平日里队列整齐地出操、训练,雷打不动地进行体能考核;上课、训练必须身穿军装,以整齐的队列行进,不能有半分懒散。整个大学生活都要在军事化的管理中度过,为了模拟上战场,实战化训练更是家常便饭,打枪、投手榴弹是基础科目,伤员搜救、战地急救,每一个动作都要经得起实战检验。郭启煜回忆,“学习任务重,训练强度大,但正是这样的磨砺,才能让我们在未来的战场上既拿得起手术刀,也握得住钢枪。”
在课程设置上,军医大学是“军事+医疗”双轨并行。郭启煜表示,在将普通医学院所学课程一门不落地学全、学透之外,军医还需研读军事课程,比如军事地形学、“三防”(防核武器、防化学武器、防生物武器)等十几门课,学习中充满了“硝烟味”。比如,上军事地形学课时,在教室里要记地图符号,到了野外需扛着地图演练,在烈日或暴雨中识别山脊、河谷,判断方位坐标;在“三防”课上,从防护服穿戴到毒剂检测,每个动作都要练到闭着眼也能完成。郭启煜说:“上了战场,敌人不会给你查课本的时间。”
铁血也有柔情
军医,既需要军人的刚性,更要有对患者的柔情。“即使毕业参加工作,平时临床再忙,都需抽身参加每年大大小小的军事演练。”兼任海上医疗队副队长,郭启煜曾无数次在摇晃的甲板上指挥队员共同推演海战救护,在晃动的舱室里练习静脉穿刺,从直升机索降落地开展救护。每年的体能考核是“硬指标”,800米长跑、战术动作测评,哪怕是资深专家也不能“请假”,“自己都跑不动,在战场上怎么扛伤员?”郭启煜笑称自己不仅跑得快,打枪也很准,而这份准确背后是曾经无数个烈日下的瞄准练习,是军人“能打仗”的底气。
披上白大褂走进诊室,军医要耐心温柔。郭启煜说,作为部队医院,解放军总医院既要保障战士的健康,更要为广大患者服务:面对战士病号,他们有战友之间的关怀,比如给演习场下来的士兵处理伤口时,他们更懂战士“轻伤不下火线”的渴望,要保证伤口处理后不耽误日后的训练;面对普通患者,他们只是穿着军装的医生,在医院给加班族看颈椎病,顺手教一套“办公室站军姿”的方法;在抗震救灾的临时医疗点,居民看到他们就看到了定心石。
若有战召必至
除了日常医疗工作外,军医承担着许多“非日常”的医疗任务。虽然在和平年代,枪林弹雨的考验减少,但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没有硝烟的战场”来临时,军医是最先逆行的医疗力量,“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的使命从未改变。
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时,郭启煜所在医院第一时间派出4个医疗队赶赴震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一批批军医在除夕当晚逆向而行,郭启煜也作为后备军实时待命。郭启煜说,闻令而动是军医刻在骨子里的本能。于他们而言,军令就是冲锋号,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军医都会毫不犹豫踏向“战场”。
郭启煜至今记得,2012年辽宁舰首航任务中,医疗保障工作责任重大,“在航母上,从日常巡诊到突发伤情处置,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差错,必须做到‘事故即抢救,抢救即有效’。”作为医疗组组长,他接到出发命令时,距离登舰仅剩两天,但当时腰伤未愈,他便缠着厚厚的护腰带登上航母,带着便携医疗设备穿梭在舱室之间,24小时待命。
这类任务看似“突如其来”,却是军医工作的常态,他们的时间表里没有“提前预告”的选项,只存在“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的铁律,只要使命需要,总会以最快的速度站到最需要的位置上。
共筑健康防线
战场是最严苛的“医学检验场”,军医淬炼出的技术与经验已走入日常医疗:在枪林弹雨中钻研的止血技术,能在3分钟内完成动脉封堵,如今已转化为急诊科的快速止血规范;为适应极端环境研发的便携体外循环设备,让心脏病患者能在转运中维持生命体征……不止如此,军营里代代相传的“健康经”,更是公众防病指南。
郭启煜举例说,远海高温、高湿、高盐的“三高”环境对战士的心血管、内分泌系统都是隐形威胁。对此,一般采用如下防护方案:随身携带含电解质的饮品,每次小口慢饮;除湿机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0%~60%,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半小时……看似为特殊环境设计的方法,对普通人在夏季高温天或大量出汗后预防脱水同样适用。
真正战场上的就医条件有限,“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已刻入军队医疗的基因,这对普通人的慢性病预防、健康习惯养成很有价值。
规律作息。军队的“固定作息+短时高效休息”,比如午休20分钟,比普通人的“熬夜后补觉”更科学,可应用于睡眠不足、工作忙碌时维持精力,避免睡眠不足造成免疫力下降。
营养搭配。野外作战时,战士携带的“便携营养包”,比如压缩饼干、脱水蔬菜、坚果,保证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均衡。这给忙碌的现代人提了个醒:如果没时间吃饭时,可以用“全麦面包+鸡蛋+黄瓜”替代高油高盐的外卖。
防控感染。军队是集体生活,传染病防治至关重要。“分区隔离”的理念可直接搬入家庭,将床铺、餐厅划为“清洁区”,卫生间、厨房的垃圾桶为“污染区”,玄关设成“消毒角”,放好酒精喷雾、鞋套,外卖、快递先在门口拆封消毒,再带入客厅;将军队“每日通风”的要求优化为早、晚各通风15分钟;每人配备专属水杯、牙刷,不共用个人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