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高危性行为,皆因莽和乱

中国性学会医学科普分会秘书  邓琛耀

近年来,性传染病在一老一少人群中的发病率一路走高:青少年群体新发感染率以年均14.8%的速度攀升,60岁以上老年群体发病率更是在十年间翻了两番。这一严峻的传播态势,与他们缺乏性安全教育、频繁发生特定高危性行为密切相关。那到底什么是“高危性行为”?其危害又在哪?

总体来说,高危性行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乱”,即与非固定或多个性伴侣发生关系;二是“莽”,在性行为过程中不采取任何有效保护措施,置双方安全于不顾。具体来看,高危性行为有很多模式,风险等级不一样。1.无保护性接触:未使用安全套的性交,其中,阴道性交发生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的几率为0.1%~0.2%,肛交时达1%~3%;2.多性伴关系:有超过1个以上的性伴侣,每增加1个,性传染疾病感染风险上升23%;3.醉酒/药物影响下的性行为,会让人变得更为鲁莽、丧失安全意识或影响安全套的正确使用;4.月经期性行为,血液暴露会增加HIV传播风险。口交、肛交等边缘性行为也非常危险。因为这些部位的黏膜组织较为脆弱,性爱过程中,轻微的摩擦就可能导致破损,给病原体打开入侵通道。例如,HPV(人乳头瘤病毒)可通过口交传播,引起口腔尖锐湿疣;梅毒螺旋体能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人体,引发感染;直肠黏膜单层柱状上皮更易破损,HIV传播风险是阴道性交传播的18倍。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以下人群更易发生危险性行为:男男性行为者,他们多采用肛交性行为模式;静脉注射吸毒者,吸毒导致意识模糊,进一步降低安全性行为可能性;性工作者及其顾客(嫖娼者),长期多个性伴侣以及实施未保护性行为,性传播疾病感染风险极高;青少年及老年人群,前者的性观念快速开放,初次性行为年龄不断提前,相应的安全防护意识却未能同步提升;后者难以获得健康的性宣泄途径,部分独居老人转向商业性服务,往往因缺乏防护意识而暴露在感染风险中。

高危性行为带来的健康威胁是多维度的。因其而起的艾滋病、梅毒、淋病等性传播疾病不仅会引起急性症状,更可能导致不孕不育、心血管病变、神经系统损伤等长期并发症。以梅毒为例,若未及时治疗,可引发致命性的心血管梅毒或神经梅毒;而持续感染高危型HPV则是宫颈癌、肛门癌等恶性肿瘤的重要诱因。HIV病毒对免疫系统的破坏更彻底,若不进行规范治疗,最终将发展为威胁生命的艾滋病。这些健康威胁还会产生连锁反应,比如感染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社会对性传播疾病的污名化,使得许多患者因害怕歧视而隐瞒病情,形成“不就医—不治疗—再传播”的恶性循环。从经济角度看,像艾滋病这类需要终身服药的疾病,其累积的医疗费用对普通家庭而言是难以承受之重。更严峻的是,耐药毒株的不断出现正在推高治疗成本,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持续的、巨大的经济压力。

想要阻断性传染病的传播链,个人层面务必杜绝高危性行为。首先,建议保持单一、稳定的性伴侣关系,不滥交、不乱交,破除“一次性接触不会感染”“对方看起来健康”等侥幸心理。其次,严格落实防护措施,性行为前主动沟通双方健康状况,坚持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避免破损、脱落或重复使用,拒绝无保护性接触。还要减少口交、肛交,醉酒或月经期性行为,性爱应在双方清醒、自愿且身体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进行,避免因情绪或生理因素忽视防护。已经发生高危暴露的个体,需在72小时内尽快服用暴露后阻断药,能将HIV感染风险降低80%。最后,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即使无症状也最好每年进行一次性病筛查(如HIV、梅毒、淋病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可避免疾病进展或传染他人。预防上,可接种HPV疫苗、乙肝疫苗,以提供长期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