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 吴秀静
本报记者 田雨汀
炎炎夏日,游泳戏水成了孩子们消暑的好选择。然而,清凉与欢乐背后,往往潜藏着巨大的危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溺水是1~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头号杀手”。尤其每年暑假,儿童溺水事件更是高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吴秀静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家长永远是预防溺水的第一道防线,不论带孩子外出游玩还是在家中,要牢记“四不原则”。
不要让孩子去危险水域。不要让孩子独自或结伴去江河、湖泊、海滩、水库、池塘、溪流等天然开放水体玩耍,这些水体往往水深莫测、水流湍急、水底复杂,危险指数极高;水坑、沟渠、水井甚至小区景观水池,也都属于危险水域,看似平静实则暗藏风险。带孩子游泳或戏水时,应选择游泳馆、健身房、水上乐园等配备救生员和专业设备的正规场所,能最大程度保证孩子的安全。
不要让孩子远离视线。游泳时,即使有救生员在场,家长也不能将监护责任抛之脑后,因为救生员需要关注整个水域,无法精准看护每个孩子。充气玩具、游泳圈等辅助游泳工具,同样不能代替大人的看管和监护。孩子下水后,家长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紧盯孩子的身影不要移开视线,始终保持“一臂距离”,才是有效监护。
不要在孩子戏水时分神。溺水的过程极其迅速,常常发生在20秒内,孩子可能因呛水发不出呼救,身体下沉时不会“扑腾”,水面仅轻微波动,极难察觉。因此家长哪怕只是低头看了下手机或转身拿样东西,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只要孩子进入水中,家长就应该放下手机、收起书本、停止聊天,保持近距离看护。
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切忌有“孩子溺水这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想法,吴秀静强调,家中的浴缸、水桶甚至脸盆对幼儿来说都十分危险,只要水面淹没过口鼻气道,阻碍正常呼吸,都可能发生溺水。有新闻报道称,一母亲为3岁幼儿在浴缸洗澡时,洗到一半发现没拿浴巾,去客厅取浴巾不足两分钟,回来便发现孩子已滑入水中失去意识。家长即便只是短暂离开,如接电话、取快递等,也一定要把孩子从水中带出,避免悲剧发生。
筑牢家长防线的同时,孩子自身的安全意识同样关键。吴秀静强调,1~4岁和11~14岁是儿童溺水高峰,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在看护好幼儿的同时,也要提醒大孩子,别轻视水的危险性,让孩子心里绷紧这根弦。
孩子应记住“六不原则”——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去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去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盲目下水施救。
教孩子记住“两会”,发现险情会相互提醒、劝阻并报告,学会基本自护、自救方法。不去危险水域,发现同伴或他人落水,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并立即大声呼救,寻求附近成年人帮助,拨打110或120。切勿盲目下水施救,可以利用竹竿、树枝、长绳等延伸物让溺水者抓住上岸,或将救生圈、空矿泉水瓶等漂浮物抛给溺水者。若自己意外落水,尽量放松、展开四肢仰漂在水面上,不要胡乱挣扎,节省体力等待救援。
万一孩子不幸溺水,将其救上岸后要立刻正确施救。首先评估孩子情况,轻拍双肩,大声呼唤,观察胸廓有无起伏。若有呼吸心跳者,可单腿跪地,将溺水儿童腹部置于大腿上,使其头部下垂,用手掌连续快速拍击背部,让呼吸道和胃内积水流出。如无反应且无呼吸,立即拨打120并准备心肺复苏。将孩子平放于地面,清除口鼻中的水草、泥沙等异物;找到两乳头连线中点,双手重叠,用掌根部按压,频率不低于100次/分钟,按压深度在5厘米左右,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直到急救人员到达。即使救援过程中孩子苏醒过来,也必须立即送往医院,因为溺水后很可能发生被称为“二次溺水”的迟发性肺水肿,24~72小时内都属于危险期,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