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暴雨考验城市韧性

受访专家: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研究员 王国复

本报记者 田雨汀 张赫

7月23日至29日,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持续出现强降雨,牵动着无数人的心。7月24日至28日,北京全市平均降水量达165.9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密云区郎房峪和朱家峪,达到543.4毫米。截至7月31日12时,全市因灾死亡44人,失踪失联9人。面对频发、强发、并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城市建设才能在灾害面前更具韧性,经得起考验?

“村里老人没见过这么大的雨”

从降水强度来看,24小时达到50~99.9毫米称为暴雨,100~249.9毫米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即为特大暴雨。7月26日下午至27日凌晨,密云西北部地区仅半天时间降水量就超过300毫米,达到特大暴雨级别。“村里的老人活了大半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大的雨。”7月29日,在密云区石城镇中心小学临时安置点里,高家岭村的李春霞(化名)说起3天前的那场暴雨,仍忍不住后怕,“雨点儿砸在房顶,震耳朵,没一会儿院子就全淹了”。

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7月24日至29日,华北大部、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和西北地区东部累计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北京、天津和河北等地累计降水量超过250毫米。其中,北京密云上甸子、房山霞云岭等8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累计降水量超300毫米,京津冀有21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累计降水量超全年值的50%。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研究员王国复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近些年,京津冀发生多起严重暴雨洪涝事件,如2023年“23·7暴雨灾害”、2016年“7·19河北特大暴雨洪涝灾害”、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等。此次暴雨灾害综合强度低于“23·7暴雨灾害”,但日降雨量峰值高,具有“累计雨量大、影响范围广、暴雨落区集中、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7月26日至28日,暴雨导致北京密云区和延庆区、天津蓟州区,河北承德滦平、保定阜平等地出现山洪、山体滑坡,以及严重城市内涝,致使车辆、房屋被毁。多地基础设施损坏严重,道路塌方,桥梁坍塌,通信和电力设施受损。7月28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针对北京、河北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天津市蓟州区共转移安置数千人,景区景点、农家院及民宿全部临时关闭。当日,北京发布暴雨和洪水红色预警,关闭所有景区、公园、林场,密云水库加大向下游泄流量,武警官兵快速出动支援抢险,全市累计转移8万余人。

气候变化是“强力推手”

王国复介绍,此次暴雨灾害事件除了受华北雨季“七下八上”降水集中期影响以外,还存在多个因素的叠加影响。7月24日至29日,受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北偏强,以及第8号台风“竹节草”外围北上水汽共同影响,大量暖湿水汽持续向我国北方输送,叠加太行山和燕山等地形抬升作用,造成华北地区强降雨。

特大灾害的背后往往有气候变化做“强力推手”。王国复强调,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今后类似的极端天气可能越来越多。例如,全球变暖引发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全年密集降雨增多,可能引发更多、更严重的洪涝灾害。7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指出,2025年很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且未来5年全球年均气温较工业化前(1850~1900年)水平升高1.2℃~1.9℃。近几十年来,我国气候变化同样显著。中国气候风险指数显示,1991~2020年风险指数平均值较1961~1990年上升58%;极端强降水事件呈现增多趋势,极端高温事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

为了有效应对极端天气,2015年联合国发布《2015~2030年仙台减灾框架》,正式提出韧性城市概念。王国复介绍,韧性城市指城市在灾害中抵御冲击、快速恢复,并提升适应能力的综合能力,包括工程、生态、社会和经济四大维度。拥有韧性的城市像弹簧一样,遇到灾害不仅能减少损失、扛住冲击,还能维持基本运转、快速适应和恢复,并从灾害中学习成长。韧性城市强调的不仅是让建筑等基础设施更坚固,还包括提升整个城市系统的综合能力。按照韧性城市的抗灾能力、修复速度、备用功能保障等标准,京津冀等城市虽已达标,但在未来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将进一步增加的情况下,这些城市仍面临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打造韧性城市,重在适应环境

气候风险增多,使得我国城市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多,且更加艰巨。一方面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重,另一方面我国多数特大城市都处于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区域。此外,一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较弱,也会使城市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时十分脆弱。

王国复表示,打造韧性城市重点在于适应环境,简而言之就是了解城市风险所在,以及如何应对。每个城市的气候特点有差异,要打造韧性城市,必须有针对性地全面评估城市面临的气候风险,并在后续城市建设和规划中逐一化解。

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我国多部门都在采取行动,并取得初步成效。王国复提到,气象部门正在两个层面发力,打造城市智慧气象服务体系,一是支撑城市规划与建设,如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城市运行的定量化影响评估,为韧性城市、气候适应性城市、海绵城市等规划建设提供决策支持。二是助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提升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水平,将重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风险评估及风险区划等融入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将精细化、定量化气象服务产品接入城市运行管理体系。

大众也应掌握必要的防灾知识,在灾害来临前做到心中有数。了解本地灾害风险,关注权威新闻和气象预警,家中常备应急包,制定家庭逃生计划。发生险情时,及时采取避险措施,遇到台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时,迅速进入室内,远离门窗、广告牌等;遇到暴雨、洪水时,不涉水行走或驾车,警惕路上缺失的井盖和掉落的电线,及时从低洼处转移;极端高温天减少户外活动,注意防暑降温;牢记避险场所,避免盲目行动,及时求助,听从救援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