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降糖药减太猛很危险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陈慧玲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最新研究,2023年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2.3亿,老年人是高发群体,75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达到约20%。尽管降糖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风险,但也会带来低血糖、多重用药等问题,因此很多老年糖友都希望能减少降糖药的使用量或频率。不过,降糖药“减量”并非更少更好,而需精细权衡患者的脆弱性和多重共病负担。

老年糖尿病并非简单的成人糖尿病的年龄延续,而是一类具有独特临床特征的疾病。其特殊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起病隐匿。与年轻患者典型“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不同,老年糖尿病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皮肤瘙痒、反复感染或伤口愈合缓慢。部分患者甚至无症状,仅在常规体检或并发症就诊时被发现。二是身体脆弱。在老年糖友群体中,降糖药物代谢减缓、肝肾功能减退、自主神经反应迟钝等现象尤为突出,这导致他们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显著下降,会增加跌倒和骨折风险。三是多病共存。只有极少数老年糖友“仅仅患有糖尿病”,多重共病是常态。老年糖友多合并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冠心病、慢性肾脏病等。数据显示,约68%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45%存在血脂异常,30%以上已出现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

近日,法国索邦大学的研究人员评估了75岁以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磺脲类、格列奈类及胰岛素)减量的风险。结果发现,降糖药减量或停用者,3个月内全因死亡或住院风险显著增加33%,且12个月内的全因死亡风险也显著升高。

这可能是因为,骤停降糖药后,既无原药“托底”,又无替代药物控制血糖,形成了治疗真空期。一方面,血糖会出现反跳性升高,容易引发高渗性昏迷或酮症酸中毒。另一方面,反调节激素(如儿茶酚胺)释放增加,更容易诱发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心血管风险也直线上升。

老年糖尿病用药调整如同“走钢丝”,研究同样提示,贸然减药或“断崖式”停药,可能将脆弱老年患者推向更高风险。减量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优化治疗的手段。对于多病共存、生活预期有限或认知障碍的老年患者,可以考虑降糖药减量或停用,以降低治疗风险。普通糖友在血糖持续达标且稳定的条件下也可考虑减药。

减药前需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状态。《中国老年糖尿病指南2024》建议,应根据健康状态分层来选择治疗药物。当老年糖友有计划调整药量时,可以先采取替换药物来代替单纯减量,也就是从高风险药物向低风险药物转换。比如将磺脲类药物、胰岛素换成列汀类、列净类等肾功能限制少的药物。在减量过程中,以周为单位进行安全减药,同时做好血糖监测,发现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另外,老年糖友要进行共病筛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安全性分析和营养与衰弱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