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月经“旷工”大意不得

主讲人: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 阮冀 □主任医师 付蕊红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简称“多囊”)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影响着全球5%~10%的育龄女性。很多患者月经长期不来,这背后不仅是“月经不调”那么简单,还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

“月经缺席”风险不少

正常情况下,女性的月经周期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精密调控,未排卵时,卵巢分泌雌激素,让子宫内膜增生;卵泡成熟后排卵,排卵后的卵巢形成黄体,除了雌激素,还会分泌孕激素,孕激素让子宫内膜从增生期转化为分泌期;若未受孕,黄体萎缩,雌孕激素下降,内膜失去支持,脱落形成月经。

然而,多囊患者的这一精密调控系统出现了多重紊乱,包括排卵功能障碍、高雄激素血症和卵巢多囊样改变。卵巢不能规律排卵,导致子宫内膜无法顺利周期性脱落,会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不规则出血,甚至还会受孕困难。临床上,积极求医的大多是急于怀孕的人,有些无生育计划的患者甚至觉得不来月经挺省事。实际上,长期无排卵可能引发多种健康问题。

子宫内膜癌风险升高。在正常月经周期中,排卵后产生的孕激素让子宫内膜从增生期转化为分泌期,对子宫内膜是一种“保护”;排卵后不受孕,14天内膜萎缩脱落,形成月经,是身体的“自我更新”。多囊患者长期无排卵,卵巢中存在大量停滞发育的小卵泡,它们虽然无法发育成熟,但是也会分泌雌激素,在单纯雌激素刺激下,缺乏孕激素的保护,子宫内膜就会过度增生,导致不规则出血,甚至癌变。研究显示,多囊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普通女性的23倍,尤其是闭经超过3个月的人群。

代谢问题恶化。多囊常伴随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长期无月经提示激素失衡严重,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

心理问题高发。长期高雄激素会导致多毛症(面部、乳晕周围异常毛发增长)、顽固性痤疮和脂溢性脱发等影响外貌的症状。约70%的多囊患者存在多毛症,40%伴有焦虑或抑郁状态。这些症状会对年轻女性的自尊心和社交生活造成显著负面影响,心理问题反过来影响激素分泌,形成恶性循环。

用药关键在于预防

目前多囊无法根治,用药的核心目标在于预防远期并发症,而非单纯“催经”。患者应结合自身需求和身体状态,选择适合的药物。

暂时没有生育计划的女性,可首选口服短效避孕药(如屈螺酮炔雌醇片)。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卵泡发育,控制内膜过度增生,降低雄激素,防止产生内膜息肉,降低子宫内膜癌变风险,综合作用下,可使月经周期规律为28天,同时起到避孕作用。无高雄激素的患者可以使用孕激素类药物(如地屈孕酮),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律停药,诱导月经来潮。

含左炔诺孕酮的T型宫内节育系统(IUS)可在宫腔内释放左炔诺孕酮,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使其萎缩变薄,副作用小,适合已生育的女性,特别是有避孕需求但存在短效避孕药禁忌证,或子宫内膜已出现增生性病变者。IUS的治疗效果可持续5年,因此需要每5年更换一次,直到绝经。

有生育计划的多囊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促排卵治疗,尽快受孕。伴随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应配合口服降糖药,通过改善代谢紊乱,间接帮助恢复排卵。

想要改善多囊,光靠按时吃药远远不够,建议配合以下措施。一是控制体重。超重或肥胖者减重5%~10%,可能恢复自发排卵。二是定期监测。月经不规则的女性应每年查血糖、血脂,通过超声检查子宫附件,进行妇科检查,日常记录月经周期。

多囊女性走出四个误区

误区一:服雌孕激素会发胖。妇科用的雌孕激素,和平时大家认为“吃了会长胖”的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不是一回事,两者的结构、功能完全不同。雌孕激素不会导致“满月脸”“水牛背”等副作用。相反,某些含屈螺酮的药物还可能减轻水钠潴留,帮助控制体重。多囊患者体重增加大多与代谢异常有关,而非药物所致。

误区二:停药后月经会正常。多囊是一种慢性内分泌疾病,用药期间月经规律是药物的效果,而非疾病治愈,多数患者停药后会恢复原来的不规则周期。因此,多囊患者需要根据医生建议坚持用药,而非“好了就停”。

误区三:想怀孕时再治疗也不迟。这种观点忽视了多囊的累积性损害。长期无保护的子宫内膜在雌激素刺激下,可能发生增生性改变。此外,长期未控制的胰岛素抵抗会逐渐加重,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早期干预不仅能保护子宫内膜,还能改善代谢状态,为未来怀孕创造更有利的身体条件。

误区四:不想用药可以等自然来月经。短期月经紊乱可稍待观察,若停经超过2个月,子宫内膜增生风险会显著增加,需要药物干预;有生育需求的女性,长期无排卵会不孕,需尽早调整周期;阴道异常出血,提示子宫内膜可能病变,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