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声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 李真
本报记者 田雨汀
随着暑假来临,孩子们外出游玩、接触网络的时间大幅增加,针对未成年人的各色诈骗也进入高发期。“赠送游戏皮肤”“兼职赚零花钱”“配合网警调查否则抓人”……这些精心设计的诈骗话术正精准瞄准放暑假的孩子们。
学生成为诈骗重点目标
今年7月上旬,湖南湘江新区短短10天内就有4名中小学生相继落入网络诈骗陷阱,损失金额共计5.75万元。北京市反诈中心近期提醒,进入暑假以来,北京警方已发现多名未成年学生被诱骗发送电诈引流短信,且呈蔓延趋势。
近几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学生群体逐渐成为诈骗团伙的重点目标,被骗人数、占比、损失金额正不断上升,诈骗手段愈发花样百出。
北京声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李真表示,未成年人社会经验少、防范意识弱,容易轻信陌生人口中的“福利”。许多家长对孩子使用的APP、游戏平台等也缺乏了解,发现孩子陷入骗局时,往往资金已不翼而飞。
几种套路最常见
如今,诈骗技术不断升级,AI换脸变声、深度伪造视频等新手段的出现,让冒充熟人、权威进行诈骗更具迷惑性,连成年人都可能中招,更别提孩子。以下是常见套路,家长要教孩子学会甄别。
游戏皮肤免费送。只需一条在游戏公屏闪烁的消息,就能让小学生毫无防备地点入陷阱。这类诈骗利用孩子对游戏中各式酷炫、漂亮的装备和皮肤的渴望,诱导添加好友、下载软件并开启屏幕共享。这样一来,孩子的手机被远程操控,银行卡的钱就能被转走。
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分子通过电话、微信、QQ等渠道冒充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利用未成年人对权威的畏惧心理,让孩子在慌乱中失去判断力。诈骗分子以“违规参与活动”“账户涉案”“父母犯罪”等话术对孩子实施心理恐吓,并诱导其转账。
高薪兼职帮刷单。孩子想在暑期勤工俭学、赚点零花钱,就很有可能遭遇这类骗局。骗子在社交平台发布兼职广告、充值返利活动等信息,强调“足不出户,就能轻松高效赚钱,返现快”。以完成点赞、观看视频、关注账号等简单任务,给予小额返利,诱导受害人下载诈骗APP,最后孩子想要提现时,必须完成更多任务、缴纳保证金,结果“上了贼船”。
为明星投票打榜。现在追星的孩子不在少数,骗子利用孩子盲目追星的弱点,诱骗孩子为偶像“打榜”,转账与明星互动,谎称“收到未成年人转账而被冻结账户”,进而实施诈骗。
研学游消费陷阱。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会在暑期报名研学游,到“学府”参观、探索自然风光或体验风土人情。但有时,旅行社或组织者会诱导或强迫孩子购物,对研学项目等进行模糊表述,甚至打着知名高校的旗号进行招生诈骗,并收取高额费用。
利用拼车或求助进行拐骗。犯罪分子会利用孩子的单纯善良对其进行拐骗。一种是拼车类拐卖,孩子在车站等车时,同龄人假装同路并邀请一起打车,坐上同伙的“网约车”。另一种是求助类拐卖,比如孩子在路边遇到求助的老人,央求孩子一同去饭店为其买饭,进入同伙提前布置好的店铺。
孩子必知的防诈知识
预防诈骗,家长要先把好第一关,向孩子普及反诈知识,了解孩子平时使用手机的习惯和常用软件,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若孩子自行外出游玩,更要警惕个人财产和人身安全。
未知链接不点击。不点击含有不明链接的手机短信、社交信息,不随意扫描二维码;遇到“高价收购手机卡、银行卡,帮忙取款、拨打电话”等话术,再心动也不要行动。
陌生来电不轻信。留心境外来电和显示“未知号码”的来电,若对方自称“公检法”“客服”“熟人”,一定要多方核实。孩子如果有手机,家长要为其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启预警功能。
个人信息不透露。教会孩子保护隐私,不在社交平台、游戏中透露姓名、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不告知孩子银行卡和手机支付密码,关闭小额免密支付,限制绑定银行卡金额。
转账汇款多核实。当下AI伪造语音和视频通话技术十分先进,光凭耳听、眼看很难分辨真假。遇到同学、朋友或家人要求转账、借款的,要先向家长汇报,确认情况是否真实。建议给孩子的手机开启“青少年模式”,随时关注账户异常收支、定期检查支付软件记录。
街头搭讪不要理。大街上的搭讪者往往别有用心,孩子应时刻保持警惕、保持冷静,可以选择不搭理或径直走开,确保自身安全。外出游玩时注意观察,遇到异常情况向人多、安全的地方转移,不独自前往偏僻和危险的区域。
李真强调,凡是涉及金钱的要求,无论对方看起来多么紧急或可信,都必须先向家长汇报。学校和家长要努力将反诈和防骗知识融入生活教育的点滴中,让孩子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