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平衡力好,晚年质量高

受访专家: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张一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副主任医师  王  征

本报记者  施  婕

双臂平举,单脚站立,这个考验平衡力的简单动作,你能坚持多久?平衡力看似寻常,却需要视觉、肌肉力量和神经系统的精密协作,是衡量健康的关键指标。一旦平衡力下降,带来的影响远超想象。8月6日,美国《科学报告》杂志刊发该国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的新研究显示,平衡力差的人,跌倒、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心理疾病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40岁左右开始下降

研究团队对4378名平均年龄61.2岁的参与者进行步速测试、椅子起坐试验和平衡测试,3项测试总分相加小于10分即为平衡力下降。随访2年间,933名平衡力较差者发生了至少1次跌倒,穿衣、洗澡、进食、如厕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逐步下降,且更容易变得孤立。此前,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开展的一项研究也得出过相似结论,40~49岁成年人中,有18.2%出现平衡障碍,50~64岁有33.5%,65岁以上者高达61.9%;存在平衡功能障碍的人,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4%,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65%,癌症死亡风险增加37%。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张一民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平衡力指人体在静止或运动时,通过调节重心维持稳定的综合能力。无论是站立、行走还是蹲起、坐下,这些基础动作的顺畅完成都依赖良好的平衡力,而良好的平衡力来自“3+1”协同工作,即三大感觉系统提供信息,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整合调节。三大感觉系统包括前庭系统,位于内耳,是感知头部位置和运动的“传感器”,向大脑发送信号帮助调整姿势;视觉系统通过视觉感知环境,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协助调整姿态;躯体感觉系统,包括皮肤、肌肉、关节和骨骼等组织,它们感知身体状态变化,并将信号传递给大脑。此外,神经与肌肉的协调性,即神经有效调动肌肉、肌肉准确执行指令的能力,也与平衡力密切相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副主任医师王征表示,平衡力强的人能更好地控制身体姿态,反应更敏捷,动作更灵活。但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神经反应速度、肌肉力量及本体感觉逐渐减退,直接影响平衡力。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22年发布的《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国居民平衡力下降的拐点出现在40岁左右。

近几年,53岁的杨女士就明显感觉平衡力变差。她在单脚站立穿脱裤子时晃动加剧,快速转身时经常站不稳,上下楼梯要紧握扶手才有安全感。最近,她因下楼梯时没站稳,踏空导致踝关节扭伤,必须卧床休息,不仅给自己带来身体创伤,看到女儿每天早早出门上班,中午还要趁着午休赶回来照顾她,心理压力较大。

带来六重风险

王征表示,平衡力依赖身体多重机制的精密协作,出现任何干扰因素都可能引发平衡障碍。

血压血糖不稳。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血管机能下降,久蹲后起身会出现脑部供血不足、血压骤降,伴有头晕、失衡,导致跌倒风险大增。糖尿病可引发周围神经病变,典型表现为手脚痛觉、触觉减退,对地面或肢体接触物不敏感,从而影响平衡力。

脑部系统病变。小脑病变、脑干血栓、脑外伤等,可引发脑功能障碍,造成平衡失调。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会降低大脑对空间定位和身体状态的判断能力,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感知自身位置或判断障碍物距离,导致行走时碰撞家具或跌倒。

视听功能异常。张一民表示,内耳负责感知身体位置变化,视觉则提供环境判断。这两大系统退化或受损,比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等内耳疾病,会影响人的空间定向能力,白内障则会干扰视觉信息整合。视听功能降低,会直接影响感觉输入和敏感度,减弱空间感知力,影响身体平衡。

肌肉储备不足。长期不运动会导致腿部、腹部等核心肌群力量不足,身体对重心变化的感知变迟钝,关节也易发生慢性损伤,难以维持机体平衡。

药物引发失衡。王征表示,服用某些治疗高血压、抑郁症、疼痛的药物,可能引起血压下降,导致平衡失调。

两位专家提醒,平衡力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运动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一旦持续减弱会让身体承受多重健康风险。

跌倒风险加剧。全球每年有30余万人死于跌倒,平衡力下降是重要诱因。由于平衡力减退、身体各部位协调能力下降,当遇到外界刺激时难以及时做出反应,就会增加跌倒风险,甚至引发骨折及一系列并发症。

关节损伤早发。平衡力下降可导致运动受限,肌肉锻炼减少,对骨骼的良性刺激减弱。长此以往,可能引发韧带和半月板损伤、软骨加速磨损及关节疾病早发。

反应能力下降。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发现,反应速度集中体现了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反应力与平衡力之间具有相关性,锻炼平衡力可提高反应力,反之,平衡力下降会影响全身反应速度。

认知衰退加速。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平衡力是预测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指标,平衡能力较差的人认知功能得分较低,并且下降速度比平衡力较好的人快1.7倍。

血管负担加重。平衡力差的人下肢血流常不畅,迫使心脏更费力地泵血,长此以往会增加心脏负担。此外,调节平衡的自主神经失调,可引发血压波动,损伤血管内皮,危害心血管健康。

衰老进程加速。平衡力弱可导致活动范围受限、缺乏锻炼,更易陷入“失衡-活动减少-加速衰老-平衡力更差”的恶性循环。

“稳定体质”能练出来

想了解平衡力是否下降,可通过两种方法进行自测。一是闭眼单足站立试验,两臂侧平举,两腿并拢,脚尖向前,闭眼时用习惯支撑脚站立,另一条腿屈膝,保持10秒身体不摇晃为正常。二是5米直线走测试,在直线范围内行走5米,如步态稳、步行路线基本为直线,说明平衡力正常,若身体晃动,偏离直线,则说明平衡力下降。

王征表示,如果发现平衡力变差,可请医生通过检查分析引起平衡失调的原因,对症治疗,日常行动时尽量放慢动作,以防发生意外。张一民表示,若平衡力变差是由身体机能衰退引起的,可通过运动练出“稳定体质”,并推荐了四招锻炼法。

原地高抬腿。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抬高一侧膝盖,保持1秒,换边练习。在锻炼时不要屏气,保持呼吸。可根据身体状况,逐渐增加抬腿停留时长。

双脚一字走。双脚并拢站立,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一脚向前迈出,脚跟与另一脚脚尖呈一条直线,双脚交替向前沿直线行走。如不能保持平衡,可抓住家人的手练习。

单腿站立。双脚打开,站立在平整地面上,双臂自然向两侧平展,前期可不闭眼,后期慢慢改为闭眼;一只脚离地10厘米左右,保持10~15秒,换另一只脚;左右脚做完为1组,每天练习5~10组。若难以保持平衡,可手扶墙壁或椅子,每天练习2~3组。

靠墙静蹲。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交叉扶肩,背部靠墙,缓慢下蹲,膝盖不要超过脚尖,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保持静止不动,感受膝盖周围肌肉用力,保持静蹲20秒后,缓慢站起,5~10次为1组,每天练习1~2组。老年人练习时可在身前放一把椅子,下蹲时双手轻轻扶住椅背。

王征提醒,日常还应加强练脑,比如通过拼图、背诗、学习新技能,提高大脑反应速度,减缓神经功能衰退,防止平衡力下降。此外,在保证膳食平衡的基础上,适量补充全谷物、鱼类、蛋类、坚果等,有助保护平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