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乳腺癌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桂文武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0年全球有约230万新发乳腺癌病例,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11.7%。在中国,乳腺癌发病率也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且发病年龄较西方国家更为年轻化。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深入了解乳腺癌的诱发因素,能帮助女性朋友科学认识这一疾病,从而更好地守护自身健康。

一、不可改变的内在因素

某些乳腺癌风险因素与个体先天条件相关,虽然无法改变,但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高风险人群提高警惕,加强监测。

[if !supportLists]1)遗传因素在乳腺癌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表明,约5%~10%的乳腺癌病例与遗传性基因突变直接相关,其中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最为常见。携带这些基因突变的女性一生中患乳腺癌的风险高达60%~80%,远高于普通人群12%的平均水平。

[if !supportLists]2)性别与年龄是另一个不可控因素。99%的乳腺癌患者为女性,男性仅占1%。年龄增长则是乳腺癌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统计显示,30岁以下女性发病率较低,40岁后开始明显上升,55~65岁达到高峰。这与人体衰老过程中细胞修复机制衰退、累积暴露于各种风险因素时间延长有关。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高峰年龄较西方国家提前约10年,45~55岁即为高发期,这一特点值得关注。

[if !supportLists]3)生殖与激素因素方面,初潮年龄早(12岁前)、绝经年龄晚(55岁后)会延长女性体内雌激素暴露时间,增加患病风险。从未生育或首次足月妊娠年龄超过30岁的女性,乳腺癌风险也相对较高。这是因为雌激素能够刺激乳腺细胞生长,而孕激素和哺乳过程则有助于乳腺细胞分化成熟,减少癌变可能。

二、可调整的生活方式因素

相比不可改变的内在因素,日常生活方式中的许多环节可以通过主动调整来降低乳腺癌风险,这为预防提供了重要抓手。

1)肥胖与饮食习惯与乳腺癌密切相关。特别是绝经后女性,脂肪组织成为雌激素主要来源,肥胖(BMI≥30)可使乳腺癌风险增加30%~60%。高脂肪、高糖饮食不仅导致体重增加,还可能通过慢性炎症反应促进肿瘤发生。相反,富含全谷物、蔬菜水果、优质蛋白的地中海式饮食则显示出保护作用。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卷心菜)中的异硫氰酸盐、番茄中的番茄红素、大豆及其制品中的植物雌激素等成分都具有潜在的抗癌功效。值得注意的是,适量大豆摄入(每日10~20克)不会增加、反而可能降低乳腺癌风险,这一结论已得到多项亚洲人群研究支持。

2)运动不足是现代女性普遍面临的问题。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每周150分钟快走)可使乳腺癌风险降低10%~30%。运动不仅帮助控制体重,还能调节雌激素代谢、增强免疫功能、减少炎症因子。相反,酒精即使少量摄入也会增加风险。每日饮用10克酒精(约一杯葡萄酒),风险升高7%~10%,且呈剂量依赖性。酒精可能通过影响雌激素代谢、产生自由基等机制促进癌变。吸烟(包括二手烟)同样危险,烟草中的致癌物质可直接损伤乳腺细胞DNA。

3)激素替代疗法(HRT)的使用需要谨慎权衡。更年期女性为缓解症状使用雌激素加孕激素联合HRT超过5年,乳腺癌风险显著增加。但单纯雌激素治疗(适用于已切除子宫者)风险增加不明显。建议有更年期症状的女性在医生指导下个体化评估,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和最短持续时间,并定期复查乳腺。

三、环境与心理社会因素

除了个体因素,外部环境及心理状态也对乳腺癌发生产生微妙影响。

1)环境污染物如多环芳烃(汽车尾气、烧烤烟雾)、有机氯农药(DDT等)、双酚A(某些塑料制品)等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可能模仿雌激素效应,长期接触增加乳腺癌风险。虽然单个物质的致癌效应有限,但多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不容忽视。日常生活中建议减少塑料餐具加热使用、选择无农药残留食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交通污染中等措施降低暴露。

2)电离辐射是明确的乳腺癌风险因素,尤其是青春期乳腺发育阶段对辐射更为敏感。曾因淋巴瘤等疾病接受过胸部放疗的女性,乳腺癌风险显著增加。但日常医疗检查如乳腺X线摄影(钼靶)的辐射剂量极低,利远大于弊,40岁以上女性仍应按照指南定期筛查。

3)昼夜节律紊乱日益受到关注。长期夜班工作的女性(如护士、空乘人员)乳腺癌风险增加约20%,可能与褪黑激素分泌受抑制、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保证充足睡眠、维持规律作息有助于降低风险。

4)心理社会因素方面,长期处于高压状态、遭遇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如离婚、丧亲)、缺乏社会支持等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功能,间接增加癌症易感性。虽然直接证据有限,但保持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社会关系无疑对整体健康有益。有研究显示,正念冥想、瑜伽等减压方式可能对乳腺癌预防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