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治乳头溢液有了共识

受访专家:青年岐黄学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乳腺科主任医师 张董晓

本报记者 单祺雯

乳头溢液是乳腺门诊常见症状,病理性溢液可能由导管内乳头状瘤、恶性肿瘤等引起,因此早诊早治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病理性乳头溢液缺乏统一的中西医诊疗共识,在辅助检查、中医治疗适应证、辨证治疗方面未形成统一标准。近日,北京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乳腺病学组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发布了《中西医结合诊疗乳头溢液北京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共识》)。

作为共识的牵头人,青年岐黄学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乳腺科主任医师张董晓教授表示,乳头溢液是除乳房疼痛及乳房肿块外最常见的乳腺临床症状,常见的生理性乳头溢液多由哺乳、妊娠,或口服避孕药、精神类药物所致,一般不需特殊处理。病理性乳头溢液作为乳腺导管内疾病的早期表现,多由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导管扩张症、导管炎症及乳腺恶性肿瘤引起,其中3%~29%的几率为乳腺恶性肿瘤。中医在乳腺增生症、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乳头瘘等炎症性疾患方面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通过治疗原发病达到治愈溢液的目的。而对于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等肿瘤性疾病,患者在接受规范西医治疗时可配合应用中医药。张董晓梳理《共识》内容,给出如下建议。

脾不统血证。表现为乳头溢液色淡红或淡黄,伴多思善虑、面色少华、神疲倦怠、心悸少寐、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张董晓解释,女子乳房属胃,乳头属肝,足厥阴肝经布胸胁而绕乳头,肾经和冲任二脉也循行于乳房,故乳腺发病与肝、肾、脾胃、冲任诸经密切相关。脾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摄津,若饮食劳倦伤脾,或久病脾虚,则气不摄血、血不循经,津液失固、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就会溢于乳络,导致乳头溢液。针对脾不统血证,以健脾、养血、止血治疗,意在补气摄血,引血归经。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归脾汤,方中的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龙眼肉、酸枣仁养血安神,在此基础上可针对患者情况,酌加仙鹤草、藕节炭、三七粉止血固摄。

肝郁痰凝证。表现为乳头溢液量少,质清稀,乳房有肿块,乳房胀痛且月经前明显,伴情绪不畅、急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弦细。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其疏泄作用直接影响乳头的开合功能。张董晓表示,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会干扰其疏泄能力,引发乳头溢液。肝郁日久则克脾,脾湿生痰,痰气互结,阻塞乳络,致使津液外溢。治疗应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为主,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逍遥散,其中,柴胡、白芍、当归疏肝解郁,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化痰,另加用浙贝母、夏枯草、牡蛎散结通络,全方旨在调畅肝气,预防肝郁克脾,同时软坚散结。

冲任失调证。表现为乳头溢液量多,多呈淡黄色,乳房胀痛,伴情绪不畅、腰膝酸软、乏力、月经不调、经期量少或经期异常、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冲任二脉起于胞宫,上连乳房,与肾-天癸-冲任轴相关。若肾精不足,冲任亏虚,阴阳失衡,胞宫经血失调,则经血上逆、溢于乳络。因此治疗应以健脾益肾固冲为法,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二仙汤,其中,仙茅和仙灵脾意在温肾阳、强筋骨,知母和黄柏则滋肾阴、清虚热,巴戟天和当归补肾精、养血活血,全方调补冲任、平阴阳,同时固涩津液。

张董晓介绍,在内服中药的基础上,《共识》还加入了传统医学的经典外治法——针灸,以提升疗效。具体方法是,主穴取屋翳、乳根、膻中、期门、合谷、足三里、肝俞、太冲,脾不统血证配伍隐白、脾俞等穴,肝郁痰凝证配伍内关、丰隆、中脘等穴,冲任失调证配伍关元、太溪、肾俞等穴。

如果经过检查,排除了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等严重疾病,出现乳头溢液者可在日常生活中做以下调护。

避免过度刺激乳头。减少或避免挤压乳头,不要因为好奇或自检而频繁挤压乳头,否则会刺激乳腺导管,可能导致溢液增多或诱发炎症。洗澡时轻轻清洗乳房和乳头即可,避免用力搓揉。选择合身、支撑良好、材质柔软(如纯棉)的内衣,不穿过紧、面质粗糙的内衣,以免刺激乳头。

谨慎使用药物。某些精神类药物、胃药、降压药、激素类药物可能导致乳头溢液,可将相关情况告知医生,评估是否有必要调整。

减少压力,保证睡眠。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睡眠不足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可能导致泌乳素等激素水平波动。建议学习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放松技巧,保证充足规律的睡眠。

避免胸部外伤。保护乳房免受撞击等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