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姚健凤
本报记者 张炳钰
老人如果不能“吃嘛嘛香”,晚年幸福会大打折扣。近日,一项发表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综述,针对老人消化不良给出了应对方法。
消化不良,一般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前者是由器质性疾病(如胃病、胆囊或胰腺问题)或药物原因引起的;后者指不具备前述因素但仍有消化不良症状,即在过去3个月内,反复出现餐后饱胀,每周至少3天发生早饱、上腹痛,每周至少1天出现上腹灼烧感,病史持续6个月以上,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姚健凤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我国很多老人兼有器质性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与其生理特点有关。
黏膜屏障退化。随着年龄增长,老人胃黏膜缺血、缺氧现象加重,防御与修复功能被显著削弱。
胃肠动力障碍。老人胃肠中的神经元和具有起搏运动功能的细胞,数量都显著下降,每增龄10岁,细胞数量减少10%。与年轻人相比,老人餐后胃排空时间延长2倍以上。
胰腺功能减退。胰腺具有内分泌功能和外分泌功能,而胰腺结构和功能随增龄衰退。研究显示,国人胰腺在40岁后出现萎缩,60岁后萎缩加速,纤维化、脂肪化明显。增生的脂肪细胞替代了部分有分泌功能的胰腺腺泡细胞,导致消化酶分泌不足。
内脏敏感性高。老人的腹胀、疼痛阈值比年轻人低,所以进食刺激性食物后更易出现相关症状。
其他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问题、脑肠互动紊乱,都在影响着老人的消化功能。姚健凤发现,情绪不佳已成为老人消化不良的重要因素。
姚健凤表示,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需要治疗原发疾病。排除器质性疾病诱因后,医生会评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亚型,然后选用不同的治疗手段。老人功能性消化不良一般分为两个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前者多表现为餐后饱胀,后者以泛酸、烧心为主。数据显示,40%~60%的老年患者兼有两种症状。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常用以下手段进行治疗和调养。
药物治疗。减轻餐后不适症状,主要需增强胃肠动力,可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五羟色胺受体激动剂等;应对上腹痛以抑酸为主,可用质子泵抑制剂等;针对肠道菌群失调,可用益生菌改善;如胰腺外分泌不足,可加用消化酶制剂。如病症同时存在,可联合用药治疗,一般服药2~4周后可明显改善。
中医治疗。中药和针灸是常见治疗手段。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老人出现消化不良的核心病机,因此可遵医嘱,服用四逆散、四君子汤来健脾胃,或通过针灸中脘穴、天枢穴、关元穴、足三里穴等穴位,来缓解腹胀、腹痛,缩短胃排空时间。
虚拟现实技术(VR)。有条件的老人可借助VR技术来转移注意力。这种头戴设备可以通过播放画面,让患者完全沉浸在虚拟自然环境中,给老人带来积极情绪,进而改善肠道功能。
饮食调整。这是改善老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基础。建议减少高脂、辛辣食品,以及碳酸饮料的摄入。进食时,充分咀嚼食物,每口咀嚼20~30次,减轻胃部研磨负担;优先选择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煮软的蔬菜、去皮去籽的水果等。
适当运动。老年患者应避免饭后立即躺下或剧烈运动,建议饭后休息15~30分钟后,进行温和的活动,如散步15~20分钟,有助促进胃肠蠕动。日常增加温和的有氧锻炼(如快走、羽毛球、太极拳)、力量训练(如拉弹力带等)和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也可间接改善肠胃功能。
调整生活习惯。保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晨起空腹喝一杯温水,有助唤醒肠胃。烟草和酒精都会刺激消化道黏膜,老年患者应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寻找放松方式,增加听音乐、晒太阳、与亲友交流的时间,培养个人爱好,增加生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