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运动防伤各有侧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何继业

编者的话:运动热潮持续升温的同时,运动损伤也在日益增加。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本期《生命时报》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何继业,梳理出几大热门运动的专属防伤锦囊,让健身之路更安全。

跑步、爬山:优化姿势防劳损

跑步与爬山是我国群众基础最广泛的健身方式之一。据《中国公路跑步赛事白皮书2025》统计,2024年我国跑步人口已高达1.63亿。爬山作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户外运动,同样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爱好者,覆盖全年龄段。

然而,跑步、爬山过程中,膝盖首当其冲。髌股疼痛综合征,俗称“跑步膝”,常见于跑友和爬山爱好者中,在所有跑步损伤中占比高达25%~40%,主要表现为膝盖前方钝痛、上下楼梯时加剧。若不及时干预,会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加速关节软骨磨损,严重影响运动能力乃至日常生活。跑步膝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三点:1.姿势错误,如跑步步频过低、步幅过大,或爬山时直膝下山、膝盖前顶,导致膝关节承受压力过大;膝盖内扣引起髌骨轨迹异常,反复摩擦软骨。2.臀部肌群(特别是臀中肌)和股四头肌力量薄弱,无法为膝关节提供足够稳定性。3.突然大幅增加跑量或爬山强度,超出身体适应能力。

为了预防膝盖损伤,建议提高跑步步频至每分钟170~180步,初学者可先从160步/分开始,缩短步幅,使落地点更靠近身体重心,实现“轻盈落地”。跑友和爬山爱好者每周进行2~3次针对性训练,重点强化臀部和腿部力量,如臀桥、蚌式开合、靠墙静蹲、箭步蹲等。同时,建议遵循“10%原则”,每周运动量增幅不超过上周的10%。运动前动态热身,运动后静态拉伸。若疼痛持续应就医,在专业指导下从静力性练习开始,逐步恢复膝关节功能。

篮球、跳绳:平稳落地保韧带

《中国篮球运动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篮球人口约1.25亿。跳绳则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成为覆盖全年龄段的“国民健身项目”,参与者数以亿计。

对于这两项运动而言,过度频繁的跳跃和落地会对髌腱产生巨大牵拉力,易引起“跳跃膝”,即髌腱炎,主要表现为髌尖或周围肌腱疼痛,尤其是在进行跳跃和落地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慢性炎症,甚至导致髌腱撕裂。同时,非接触性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在跳跃运动中也较为普遍,通常需手术和长久的康复,显著增加远期关节炎风险。究其原因,多是运动中膝关节僵直、脚跟着地错误等,巨大的冲击力可瞬间损伤韧带。此外,如果神经肌肉控制差,就无法在落地瞬间迅速调动肌肉稳定关节,也容易受伤。

为了预防跳跃运动时发生损伤,建议保持适宜运动量,同时建立“像猫一样落地”的习惯——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同时迅速屈膝屈髋,像弹簧一样吸收冲击力。另外,还可练习跳箱、单腿跳等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提高身体在动态中的反应速度和稳定性。若怀疑韧带撕裂,比如听到“啪”声、关节迅速肿胀、感觉不稳,须立即就医。

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正确挥拍防肘伤

各类挥拍运动深受群众喜爱。《全民体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羽毛球参与人口高达2.5亿,乒乓球约1亿,网球人口也突破2500万,且仍在快速增长中。

“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在各类挥拍运动中均高发,约40%~50%的业余爱好者会遭遇此伤。其主要表现为肘关节外侧精准压痛,拧毛巾、提重物时疼痛加剧;若不处理,会发展为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抓握能力。出现此伤,主要是技术动作错误,反手击球时过多依赖手腕发力,而非通过转体、蹬地等全身力量链传导,导致前臂肌腱反复过劳。另外,若使用过重、过硬的球拍,过高的拍线磅数,会增加手臂的震动和负荷;核心肌群和肩部力量不足,会导致手臂代偿发力。

因此,健身者务必学习以核心和下肢为起点的整体发力模式,做到“用身体打球”,而非“用胳膊打球”。选择重量、硬度、握把尺寸适中的球拍,尤其是初学者不宜使用高磅数拍线。打球时,佩戴网球肘护具可帮助分散手肘外侧的张力。生活中,还要针对前臂肌群、肩袖及肩胛稳定肌群、核心肌群进行锻炼。若挥拍运动后出现肘关节疼痛,应停止打球,冰敷痛点;若疼痛持续1~2周无法缓解,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如离心收缩训练),或进行物理治疗(如冲击波)、手法治疗等。

游泳:高肘抱水少疼痛

目前,我国经常性参与游泳的人口已超过1亿。游泳以其低冲击、全身性的特点,深受各年龄段人群喜爱,是维护心血管和关节健康的理想选择。

频繁的划水动作对泳者的肩部功能有较高要求,易引起“游泳肩”,常见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袖肌腱炎等。该损伤主要表现为肩前侧或外侧疼痛,抬臂困难;长期发展会导致肩袖肌腱磨损甚至撕裂,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据调查,80%成人泳者在游泳过程中都经历过肩部疼痛。究其原因,一方面,拇指领先入水、身体缺乏转动、划水越过身体中线等错误划水技术,会导致肩峰下的狭小空间内发生肌腱与骨骼的反复摩擦和挤压;另一方面,用于维持肩关节稳定的肩袖肌群薄弱、胸肌或肩关节后侧过紧,也会导致肩膀在活动中易向前滑动,引起游泳肩。

练自由泳时学习高肘抱水(抓水和抱水阶段,保持肘部位置高于手和前臂)、身体充分转动、保持流线型(身体平直,双腿并拢,手臂充分向前伸直,头部稳定,不过度仰头或低头,以尽可能减小阻力)等正确游泳技术;同时重点强化肩袖肌群(如弹力带肩内旋、外旋)和肩胛稳定肌群(如YTWL练习、划船);还要定期拉伸胸肌和肩关节后侧,增加柔韧性。若游泳中出现肩部疼痛,应立即停止相应泳姿,可进行打腿等无痛训练;同时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无痛范围内的肩袖和肩胛稳定肌群的强化训练,重建肩关节的动态稳定性。若保守康复治疗无效,需就医检查,明确诊断。

足球:标准热身护脚踝

我国拥有超过2.8亿的足球球迷和庞大的参与人群。2024年中国足球协会数字年报显示,社会足球基层球员数量已超过50万人。

“崴脚”(踝关节扭伤)占所有足球损伤的15%~20%。普通扭伤若处理不当,易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即“习惯性崴脚”,不仅影响运动表现,还会加速关节退变。这主要是因为足球包含大量急停、变向、拼抢等高速、高对抗的动作,易使踝膝关节处在不稳定位置而受伤。如果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不足;或本体感觉差,身体感知关节位置的能力不足,无法在失去平衡时迅速做出保护性反应,则脚踝损伤风险大增。

踢足球时预防损伤的方法主要在于加强力量与本体感觉,如经常用弹力带进行踝关节多方向抗阻训练、提踵练习,或多练习单腿站立等平衡训练。踢足球前,还可尝试国际足联标准化热身运动“FIFA 11+”,该方案由15项练习动作组成,能有效降低下肢损伤风险。如果踢球时出现脚踝损伤,应遵循POLICE原则,即保护、适当负荷(在疼痛允许的情况下早期进行适度活动)、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若脚踝严重肿胀、无法承重,须立即就医,排除骨折或韧带断裂等严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