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 王锡阳
张冕 文 □马宏亮 绘
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文称,60%~80%的人在一生中会经历腰疼,其中5%~10%是由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引起的。该病发病年龄范围广,青少年时期就可能发生,中老年人发病率更高。若未得到有效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年前。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凯尔特人的文献中记载,部落中部分居民经常腰腿疼,认为是爱捣蛋的精灵用箭射中了他们的腰引起的。1908年,德国神经病理学家赫尔曼·奥本海姆发表论文认为,椎管内凹凸不平的物质是骨头生出的肿瘤。直到1929年,美国神经外科医生沃尔特·丹迪认定患者椎管中取出的“肿瘤组织”为软骨性质的碎片,并非肿瘤。1934年,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威廉·杰森·米斯特和骨科医生约瑟夫·巴尔发表论文,阐述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形成的过程,认定这是一种骨骼疾病,可通过手术治疗。至此,临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步入正轨。
好好的腰椎间盘为什么会突出?脊柱是人体重要的支撑结构,腰椎位于脊柱的下半段,承担着负重、自如运动等功能。腰椎共有5节,腰椎间盘位于两个椎体之间,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三部分构成。其中,髓核位于中央,纤维环为周围部分,包绕髓核,软骨终板为上下部分,直接与椎体骨组织相连,整个腰椎间盘厚度约为8~10毫米。从腰椎间盘的形态来看,有一个突出弱点,就是纤维环的前侧和两侧较厚,而后侧较薄。年轻时,腰椎间盘有弹性,能缓冲压力、吸收震荡,但随着年龄增长开始退变,弹性和抗负荷能力减退,经受挤压、扭转、屈曲时,薄弱处的纤维环容易产生裂隙。在此基础上,反复不良体态,如久坐、经常弯腰起立、过度负重或进行高强度运动,会导致腰椎间盘受到反复伤害。日常生活中一个不恰当动作,就可能加重纤维环破损,其间包裹的髓核会穿过破损的纤维环向外突出形成“鼓包”,即腰椎间盘突出症。如果“鼓包”压到附近的神经根,大脑会接收到“压迫信号”,引发腰疼、腿疼、肢体麻木等不适。一旦纤维环完全破裂,其包裹的髓核向外脱离,会引发更严重的游离型腰突,白细胞发现含水的胶冻样异物后便开启战斗状态,触发机体炎症反应,导致不适症状加重。
如何判断腰腿疼是不是腰突导致的?有个简单的自测法——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双腿伸直,家人一只手扶住其膝部,使膝关节伸直,另一只手握住患者踝部,把腿慢慢抬高,直至患者产生下肢放射痛为止。若下肢与床面的角度达到60~70度都没有不适,可能不是腰突;如果抬高在60度以内,大腿后部、小腿后外侧和脚就疼得不行,基本可以判断是腰突,建议及时就医。80%的腰突可通过理疗、牵引、静卧休养和药物治疗缓解,但如果出现肢体疼痛麻木、乏力明显、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严重情况,经保守治疗症状仍难以缓解的,则需要手术治疗。
要想防范腰突,日常伏案工作或学习时应保持端坐,上身挺直,不要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坐一会儿就站起来舒展一下,让身体自然放松。加强腰背肌训练,如小燕飞、五点支撑(头、双肘及双脚五个支撑点抬升躯干),有助增强脊柱稳定性。如需弯腰取东西,最好采用屈髋、屈膝下蹲方式,以减少腰椎间盘后方的压力。适度运动,避免对腰部产生极度冲击、旋转及屈曲的运动。选个软硬适中的床垫,以躺在上面腰部没有明显下陷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