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创伤科主任医师 赵国强, 本报记者 田雨汀
暑假期间,孩子们宅在家的时间更多了,享受欢乐假期的同时,要绷紧居家安全这根弦。统计显示,意外伤害是我国0~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其中约一半发生在家中及附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创伤科主任医师赵国强提醒,家长和孩子一定要学会识别危险、做好防范,牢记各种急救措施。
坠落意外。学龄前、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从高处坠落一般都是因为意外,很多是从窗户或走廊意外跌落。孩子天性好奇,喜欢攀爬登高,无栏杆和防护措施的窗户、阳台变得非常危险。即使窗户安装了纱网,也无法阻止孩子倚靠或撞击导致的坠落。此外,孩子判断力不足,若过度沉迷电视与网络游戏,很可能模仿节目中的危险动作,从高处跳下。
赵国强强调,绝对不能将幼儿独自留在家中,看护人临时离开时,先将孩子置于远离窗户和阳台的安全位置。教会孩子理解“高”和“危险”的关系,不在窗边堆放杂物,必要时使用儿童安全防护锁。窗户外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栏,金属竖杆间距应小于孩子头部宽度,最好控制在10厘米以内,高度至少为1.2米。
家具伤人。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平均每两周就会有一名幼儿因家具或电视机倾倒被砸身亡;每年有超过3.8万人因家具等重物倾倒事故受伤,其中2/3是5岁以下的幼儿。许多斗柜、书架等家具高且有多层抽屉,孩子会一层层拉开当作台阶攀爬玩耍,极有可能因重心过高而倾倒。此外,部分低矮家具的边角与孩子头部同高,桌角、柜角和窗角往往是直角边,如同一把尖锐的“刺刀”,孩子奔跑时不小心擦到或撞到,会导致严重损伤。
家长应为高度超过60厘米的家具安装固定至墙面的装置,如L型防倾倒支架,同时为抽屉安装上锁;电视也应固定至墙面。最好选择圆角或边缘圆润的家具,并加装防撞角、防撞条。
烧伤触电。厨房、浴室都是家中的危险区域,孩子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触电、烧伤、烫伤、跌倒、中毒等危险。例如,孩子独自使用电器或接入家中的插座、接线板等,是触电意外的高发情景;炉灶、烤箱、热油、沸水、热汤、蒸汽、加热后的锅具等,即使是成年人接触都有烧烫伤风险,对缺乏判断力的孩子来说更危险;菜刀、剪刀、削皮器、搅拌机刀片、尖锐的餐具等也十分危险;浴室中地面湿滑、空间狭小,摔倒后撞击很可能造成二次伤害;部分清洁用品如洗衣液、洗衣凝珠、洁厕灵、消毒水等有毒化学品要妥善收纳,以防儿童误食。
遇到明火、开水等烧灼伤,马上让孩子远离热源,用冷水冲洗5~10分钟,并用干净衣服或布包裹后送医。遭遇意外划伤、刺伤,若伤口较小较浅,可清洁止血后涂碘伏消毒;若伤口较大较深,甚至流血不止,家长需用干净纱布等按压止血,立即带孩子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清创和接种破伤风疫苗。孩子误食日化用品,可尝试催吐或大量饮用水、牛奶,尽早送医。
吞食异物。赵国强介绍,异物卡喉或被吸入气道,常发生在3岁以下婴幼儿中,1~2岁更是高峰。常见异物不仅包括固体食物,如花生、瓜子、核桃仁、开心果、玉米粒、各种豆类,还有硬币、玻璃珠、纽扣、笔套、玩具、耳钉、发卡等细小物件。
孩子吃饭时,家长最好全程看护,告诫孩子不要说笑、打闹,认真将饭吃完咽下后再开始其他活动;明确告知孩子哪些东西不能放入嘴中,养成“非食物不入口”的习惯。认真清理家中地面、床底、沙发下等处,避免小物件散落;为孩子选购适合其年龄段的玩具,拆开后仔细检查是否有易脱落的小部件。发现孩子突然面色青紫、抓挠喉咙、无法发声,要立即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