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养出健康“厚”皮肤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主任医师 王海英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尤艳

本报记者 牛雨蕾

在人体的器官图谱中,皮肤一直处于人们微妙的认知错位中:是覆盖面积最大(约2平方米)、最容易观察的部位,却长期被简单地认作“面子工程”。近期,美国斯坦福医学院与哈佛医学院联合发表在英国《自然·衰老》的研究揭开了皮肤与衰老的密切联系——既被动反映全身健康状态,又主动参与并调控衰老进程,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皮肤与衰老是一场“双向对话”

上述新研究由十几位抗衰领域专家协同完成,颠覆了“皮肤衰老仅是外表问题”的认知。“皮肤绝非简单的包裹性组织,而是一个集防御、感知、调控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王海英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强调。

对外,皮肤有一套“屏障系统”:毛发、指甲和表皮层搭建“物理屏障”,阻挡外来异物;表面微生物群形成“生物屏障”,抑制致病菌增殖;黑素细胞产生的黑色素构成“防晒屏障”,吸收紫外线以减少DNA损伤;更有巨噬细胞等免疫“巡逻兵”,巡查并清除病原体。对内,皮肤则是“微型调控中心”——通过蒸发散热调节体温;感知冷热、疼痛等外界变化并及时向大脑传递信号,甚至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全身代谢。

皮肤长期暴露于环境污染、紫外线等外界刺激中,衰老往往先从外表显现:紫外线损伤导致毛囊干细胞活性下降,表现为脱发;年龄增长带来的慢性炎症会加速真皮层萎缩,形成皱纹。而新研究发现,这些只是冰山一角,皮肤衰老和全身衰老存在动态双向调控:皮肤既是系统性衰老的“显示器”,又能通过DNA损伤、端粒缩短、慢性炎症等皮肤源性信号,“指挥”加速整体衰老进程。

比如,衰老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会间接导致骨质流失;皮肤被紫外线伤害后,会释放大量炎性因子,激活系统性慢性低度炎症,这些正是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的共同病理基础;皮肤表面菌群失衡(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过度繁殖),不仅会增加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皮肤病风险,还与心梗、中风、2型糖尿病等疾病风险显著升高相关;通过“肠-皮轴”,皮肤失衡菌群与肠道菌群相互影响,可明显增加老年人衰弱和病原体感染风险。

研究还发现,皮肤是抗菌素耐药性菌株、临床常见病原体的主要储存库,可能增加多重耐药菌传播和疾病治疗难度。

皮肤有不少“催老剂”

皮肤直接接触外界,衰老的诱因复杂多样。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尤艳表示,日常忽视的“小习惯”往往是皮肤出现问题的关键。

紫外线最“狡猾”。研究显示,八成面部皮肤衰老源于紫外线慢性损伤。长波紫外线能催生大量活性氧,诱发炎症反应,把胶原纤维“拆”得七零八落,造成皮肤松垮没弹性;中波紫外线更直接,可诱发基因突变,堪称皮肤癌“启动键”。哪怕是阴天,紫外线也能穿透云层,长期积累的伤害比一次暴晒更隐蔽。

吃不对老得快。高糖、高油饮食会引发“糖化反应”,生成的糖基化终产物就像在皮肤里“撒沙子”,让胶原纤维变脆、断裂,弹性越来越差。研究发现,每天吃糖超过25克的人,皮肤老化速度比普通人快1.5倍。糖尿病患者伤口难愈合,就是糖化反应破坏皮肤修复能力的典型表现。

熬夜等于“自毁”。夜间是皮肤细胞修补受损DNA、合成胶原纤维的黄金时间,而褪黑素是启动“开关”。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导致褪黑素分泌紊乱,造成皮肤无法自我修复,不仅会松垮、长斑,免疫力也会下降,更难抵御病原体。

皮肤的异常变化,有时是机体内部出问题的“信号”,两位专家提醒,以下异常尤其需留意。

老年色素提前报到。面部黄褐斑突然加重,可能是雌激素受体异常,育龄期或更年期女性要当心卵巢健康,建议检查性激素六项;60岁以上人群若短时间内长了很多老年斑(深褐色扁平丘疹),尤其集中在面、背部,可能是肿瘤细胞分泌过多生长因子造成的,建议排查消化道、肺部的恶性肿瘤。

皮肤颜色异常改变。脖子、腋下等褶皱处皮肤发黑变厚,可能是黑棘皮病,多因胰岛素抵抗导致角质细胞“疯长”,儿童或肥胖人群大多是良性,控制体重就能改善,体重正常的中老年人则要警惕胃癌、胰腺癌等内脏肿瘤。手掌大鱼际一直发红,可能是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能力下降,常见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皮肤红斑可见于红斑狼疮患者;面部黑斑可能提示肝硬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代谢问题直现体表。睑黄瘤(淡黄色扁平疣状肿块)是脂蛋白代谢异常的信号,常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无诱因的全身或局部顽固性瘙痒,可能是体内代谢废物堆积或免疫异常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发的,可能与肾脏疾病(尿毒症)、血液系统疾病(淋巴瘤)相关,需结合血检、尿检进一步排查。此外,肛周皮肤出现裂隙、溃疡,伴腹痛、腹泻或便秘交替,可能是克罗恩病通过“肠-皮轴”带来的肠外表现。

护肤不只“涂涂抹抹”,需内外兼修

两位专家共同指出,护肤绝非“爱美”那么简单,而是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的关键。核心在于先揪出皮肤衰老“元凶”,做到对症下药。

吃出“好底子”。王海英建议,日常饮食多摄入全谷物、深绿色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洋葱、大蒜、香蕉等含益生元的食物,通过“肠-皮轴”滋养肠道有益菌,减少皮肤炎症;严格控制高糖、高油食物,每天吃糖别超25克。需提醒的是,避免过度控制饮食,如果每天热量低于1200千卡,身体会“挪用”毛囊的营养,导致脱发严重,这种损伤在营养恢复后仍需6~9个月才能逆转。

防晒要“分区”。防晒不是越严实越好,王海英给出“分区防护”建议:面部、颈部、双手常年露在外面,出门要涂防晒霜,再戴顶防晒帽或防晒袖套;双腿、后背等部位可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晒10~15分钟,既能满足合成维生素D的需求,又不会晒伤。

睡够“修复觉”。尤艳表示,23点到凌晨3点是生长激素分泌的旺盛期,能促进皮肤细胞“修修补补”。建议成年人每天睡够7~8小时,尽量固定时间睡觉、起床。如果实在要熬夜,第二天也别猛补觉,晚起时间别超过1小时,以免让生物钟更乱。

养肤需多笑。通过“神经-皮肤-免疫轴”,坏情绪也会让皮肤“闹脾气”,诱发或加重瘙痒、湿疹等问题。平时可以多培养爱好,比如养花、画画,或者多和朋友聊天,帮自己“减压”。适当运动(如快走、瑜伽)能促进“快乐激素”分泌,还可加速血液流动,给皮肤输送更多营养,增强免疫力。 

清洁要温和。健康皮肤的pH值呈弱酸性(4.5~6.5),但部分人群过度追求皮肤干净,日常使用清洁力强的皂基洁面产品(pH大于8)或频繁去角质,会把皮肤的“保护罩”破坏掉,导致敏感、红血丝等问题反反复复。尤艳建议,每日清洁不超过2次,早上用清水冲洗,晚上用氨基酸类温和洁面产品。“如果皮肤油脂分泌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频率,但切忌频繁去角质或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