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一级主任医师 王世彪
我们的身体就像被子,温暖、干燥、蓬松透气才舒服。在中医理论中,病邪多有湿、郁、寒等特征,会让“被子”受潮、发霉,如果不及时干预,就会渐渐酿成大祸。相应地,中医治病犹如晒被子,核心在于利用“太阳”(阳气)温煦、推动、气化、防御等功能来清除病邪。
脾胃虚寒的人,像被子湿了。脾胃是人体能量代谢的核心,被称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能将食物转化为能量,为身体提供动力。脾胃虚寒相当于“被子”被打湿,无力运化,就会导致能量生成不足,身体“失温”,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干预关键是保暖,尤其是胃脘部、脚部别受凉。平时注意顾护阳气,避免贪凉饮冷、过度劳累、熬夜伤阳,保持气机通畅;可艾灸中脘(肚脐上4寸处)、神阙(肚脐窝)、关元(肚脐下3寸处)、气海(肚脐下1.5寸处)、足三里(小腿外膝眼下4横指处)等穴位;适量多吃些温热性食物;运动方式建议选择能提振阳气的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功法。
肝气郁结的人,像被子受潮了。总是叹气、胸口闷、情绪低落、不想说话,很可能是因为气机不通畅,郁滞在体内,久而久之会发展成焦虑抑郁。在中医看来,这就好比被子受潮没晒透,只要阳气够了,潮气散了,身心自然就舒展了。干预的关键是用“风”(行气药)和“阳光”(温通药)来打通郁滞。行气药宜用柴胡、香附、薄荷等,可泡水代茶饮,或服用逍遥丸、柴胡疏肝散。温通药可取川芎6克、玫瑰花3克,冲泡代茶饮。另外,情绪疏导也必不可少,建议拍打膻中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按揉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晨起做拉伸运动。
脾虚湿重的人,像被子发霉了。湿性黏滞,若体内有湿邪,且脾虚无力运化排出,就如同被子上的霉一样难除,这类人气机受阻,清阳不升,会感觉全身乏力,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干预的关键是健脾祛湿,就像先将被子拧干再暴晒。可服用“四神粥”(芡实、茯苓、山药、薏仁各20克,大米100克,一同熬粥)或山药莲子粥,也可取干姜、肉桂、丁香、花椒各少许,研细末,用醋拌匀成糊状,贴于肚脐处。日常生活中,脾虚湿重的人还应减少涉水淋雨,忌冷饮以及甜腻食物。
心肾不交的人,像被子赶上了梅雨天。心肾不交的病理基础是心火(阳)不能下降温暖肾水,肾水(阴)不能上济滋养心火,导致阴阳失调、水火失济,如同被子遇到梅雨天,长期缺乏“阳光”,就会导致水湿、虚火等病理产物滋生。这类人会有夜里睡不着(心火扰神、阴虚火旺)、白天心慌(心失所养、虚火扰动)、情绪忽高忽低(阴阳失衡、心神不宁)等表现。干预的关键是交通心肾、调和阴阳,需要温补肾阳,可服用金匮肾气丸或桂附地黄丸。平时可常按揉涌泉穴(微蜷足趾,足底前部的凹陷处)和内关穴(腕横纹上3横指处,两筋之间),打通心肾相交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