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周 雪
当前,薯片、可乐等超加工食品已占据全球超市货架。近日,美国心脏协会在《循环》杂志发布科学声明称,过量摄入超加工食品与患心脏病、2型糖尿病、肥胖及全因死亡风险升高显著相关。
超加工食品的概念源自巴西圣保罗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NOVA(葡萄牙语“新”的意思)食品分类系统,该系统将食品分以下四类。第一类是未加工或最低程度加工的食品,如新鲜蔬果、肉、蛋、奶、谷物等;第二类是加工烹调原料,如油、盐、糖、醋等;第三类是加工食品,通常由前两类食品制成,如罐装蔬菜/鱼、原味坚果、轻度烘焙的面包等;第四类为超加工食品,是指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业加工,通常添加香料、色素、乳化剂、增味剂等多种食品添加剂制成的方便即食、可口美味的食品,几乎不可识别出食品的原材料。
美国心脏协会发布声明提出,工业加工食品不完全等同于对健康有害的超加工食品,部分全麦面包、低糖酸奶、番茄酱、原味坚果、低盐豆类酱料营养尚可,可酌情纳入饮食。生活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那些对健康危害最大的高脂、高糖、高盐的超加工食品,比如火腿、午餐肉、香肠、腊肉等加工肉类,碳酸饮料、果茶、奶茶、含乳饮料、含糖茶饮、含糖咖啡等含糖饮料,以及精致谷物(白米、白面等)通过高温油炸制作的食品。这些食品营养质量低,饱和脂肪、添加糖、钠含量高,能量密度大、纤维低,并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损害健康,包括加快消化吸收、影响食欲调节、促使过量进食,添加剂或加工副产物对肠道菌群和代谢等也可能带来潜在干扰。
当前,超加工食品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高收入国家食物系统中已占据主导地位,人均供能比(某种食物所提供的能量占一日总能量比例)分别高达57.9%、56.8%和45.1%,巴西、智利、墨西哥等中等收入国家人均供能比也分别达到19.7%、28.6%和29.8%。1990~2019年,我国加工食品的消费量从1.5%增长到28.7%。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业化生产对成本的过度追求、人们对食物便捷性的高度依赖,以及对高油、高盐、高糖食物难以抵挡等因素,共同推动超加工食品在全球餐桌上“崛起”。
目前,多国针对超加工食品相继实施限制措施。比如巴西2014年发布《巴西居民膳食指南》,明确建议优先选择未加工或最低限度加工食品,避免超加工食品。哥伦比亚实行“糖税”政策,2023年起对超加工食品及饮料征收健康税,根据添加糖含量分级征税。英国自2025年10月起,禁止在儿童电视节目和在线平台上投放高脂、高糖、高盐食品广告;同时推行食品“交通灯”营养标签制度,高脂、高糖和高钠超加工食品通常被标记为“红灯”,起到引导消费作用。
为避免居民过量摄入超加工食品,可从食品生产商、零售行业、政策制定等方面多管齐下干预,如对超加工食品实施分级税制、推行超加工食品健康标识、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以评估健康风险、加强食品添加剂管控等。对个人来说,应学会看食品标签,选择成分简单、添加剂少的产品;若食品配料表很长,且有一长串看不懂的化学名词,大概率就是超加工食品。平时尽量选择天然和简单加工食物,多摄入全谷物,新鲜蔬果,富含优质蛋白质的奶类、豆类,以及未加工的水产、畜禽类等;选择健康植物油,减少动物性油脂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并将每日烹调油用量控制在25~30克。另外,尽可能在家就餐,选择蒸、炖、煮、烩、凉拌等烹饪方式,减少食物营养流失;选择水果、酸奶、原味坚果等健康零食当作加餐,尽量不喝或少喝含糖和代糖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