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以医技求深,以仁文致远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亚洲肿瘤学会主席、世界整合肿瘤协会会长   樊代明

仁文对于医学的重要性,源远流长。我国自古以来,无论是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还是神医扁鹊、撰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都是先习文修身,后潜心医道,凭借深厚文化底蕴成就一代名医。包括我国古典文学巨匠如曹雪芹,其《红楼梦》中亦蕴含百余种药物知识,可见文医相通。更有孙中山、鲁迅、郭沫若等名人,皆有学医背景,最终却在更广阔的领域成就斐然,这正是医学仁文精神的延伸与升华。

以“医技求深”,靠“仁文致远”,医技固然要持续发力,但仁文更为关键。医学技术好比参天大树的枝干,欲其茁壮,离不开仁文“沃土”的滋养,更离不开仁文“阳光”的照耀。我们强调医技的精进,更强调仁文的重要性,它是整个医学发展的方向盘,亦是关键时刻的刹车片。医学技术教我们怎么做,而仁文则指引我们该不该做。

医道之境,于“真、善、美”中求索和谐统一。整合医学主张医学不是纯粹的科学,是最真的科学、最善的艺术、最美的仁文三者的有机整合。

所谓“真”是在科学求真的同时,也要看到科学本身的局限性。医学的对象没有固定的参数,只有无限的变量。医学面对的是鲜活的人,每个患者皆是独特的,其自身的参数于自身有意义,不能简单将他人的标准生搬硬套。科学研究常聚焦于事物的两极,或是或非,或0或100两个答案,而医学的真谛在于把握0到100间所有可能的正确答案,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临床医生需明辨局部的真、瞬时的真,未必是整体的实、长远的实,需超越表象,探求本质之真。

所谓“善”是善于应变、善于适应的善。不仅仅是医患间的信任与友善,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于,医生应如水般随物赋形,灵活通达,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最适宜的治疗方案,助其随遇而安。这是一种动态的、适应的、充满智慧的善。

所谓“美”则是将医疗行为升华为艺术创造的过程。患者是医者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而非单一的治疗某一个局部、非流水线上可复制的标准化产品。若每个阑尾炎手术都如出一辙,切一刀、缝两针、盖三块纱布,这样的医生并不是好医生。真正的医学之“美”在于整体把握,辨证施治,有时不施手术可能更快更好。

知行合一乃医学与仁文整合的实践路径。医学与仁文的整合是整合医学的核心要求之一,实际操作中如何更好地促进整合?当前的医学多以“科学医学”为主导,知识体系的构建常始于对尸体解剖结构的研究,而临床实践面对的是鲜活的个体,这两者是完全两回事。因此,教育制度需要改革,既要吸纳西医的严谨实证,更要借鉴中医的整体智慧,将患者作为完整的活生生的人来对待。

一方面,教学内容与师资队伍需要革新。我们需从医学教育源头抓起,在医学生培养的初始阶段,便融入仁文关怀的理念,让他们理解生命之复杂、个体之差异,而非仅仅聚焦于疾病的生物学机制。教科书不能仅是知识的简单堆砌,更应充满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患者的共情。另一方面,要打破学科壁垒,积极进行交叉融合。文科学生也应有机会学习医学,正如历史上许多先文后医的大家一样,深厚的仁文素养往往能赋予医学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

就像我们的汉字一样,同样一个汉字,以仁文解读可能就有不一样的感觉。比如“肝”,“干”字形态,可理解为肝脏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两横一竖象征胆管与门脉系统;而“胰”字,右边一横是膈肌,下面弯弯绕绕是大肠和小肠,一撇一捺则代表了腹主动脉分叉。这种“说文解字”式的医学,或许可以让知识变得鲜活、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