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情感大师”诓骗年轻人

受访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苏  洁

广东良马律师事务所律师  冯  昊,北京市春林律师事务所律师  林日升

本报记者  钟财芬

“花3万挽回婚姻”“21天让前任跪求复合”……在社交平台上,类似的宣传铺天盖地。然而,当那些在感情中失意的年轻人怀着希望点开链接,等待他们的往往不是救赎,而是“情感大师”们精心设计的“杀猪盘”。

“挽回感情服务”暗藏骗局

今年5月,林月(化名)与男友分手,心有不甘的她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复合方法,被一则分享帖吸引。发帖人自称是一名大二学生,因“太作”被分手,后期纠缠男友、找机构帮忙均无果,最后在学校附近的心理工作室帮助下花17天成功复合。林月在评论区询问详情后收到发帖人回复,对方一边推荐工作室“老师”微信,一边声明自己“绝不是托”。林月被字里行间的真实感打动,随即加上“老师”,花费1000元买了“挽回服务”。

起初,“老师”称18天就能挽回,会服务至复合为止,林月觉得“找对人了”。可“跟师”半个月,她觉察出异常,“老师”仅允许用其提供的话术和前男友聊天,对方不回,“老师”只会重复“耐心等待”一类的套话。林月通过当初的帖子联系上其他买过服务的网友,才发现这是一场局:每个人都被推荐同一位“老师”,提供的话术也一样。当她们找到发帖人时却遭拉黑,要求退费被以“服务未结束”为由拒绝。“一位网友才20岁,想追回这笔钱,‘老师’直接翻脸失联。”经此波折,林月直言:“再也不敢相信网友推荐了。”

林月等人的遭遇并非个例。《生命时报》记者以失恋者身份找到情感咨询机构——“律令堂和合文化”的“老师”,对方告诉记者,只需提供男女双方出生日期、姓名、照片和地址,就能开坛做法评估能否“和合”(复合),若能则会提供“和合”镇物改变风水、扭转感情运势。其朋友圈满是致谢案例,比如有人称“做完和合布局后男友主动回头”,截图显示转账金额从398元到22600元不等。另一位“广州晚晴情感”工作室人员称,机构正规,旗下几十位老师人均经手数万复合案例,首次咨询只需99元。但记者索要资质时,其却以涉及隐私为由,称需付费单独与老师沟通。消费保、黑猫投诉等平台有不少该机构的投诉,多涉及“诱导消费”“虚假宣传”等,有人10天花了24600元,要求退费却遭机构推脱。

诸多危害随之显现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洁表示,社会观念、生活节奏的改变加剧了婚恋压力,让情感问题在现代社会愈发普遍。过去,人们往往依靠亲友倾诉等方式排解。如今,随着服务网络化和社会观念进步,越来越多人在遇到情感困扰时愿意主动寻求专业帮助。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情感咨询行业的兴起。

目前,情感咨询行业以小型情感咨询机构和独立情感咨询师为主,不存在占据绝对优势的龙头企业。这种快速扩张却缺乏有效监管和统一规范的现状,为行业乱象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大量良莠不齐的从业者涌入该行业,其中不乏欠缺专业资质、以营销话术为导向的个人或机构。泥沙俱下的同时,诸多危害随之显现。

引发二次创伤。苏洁表示,年轻人本就因关系破裂陷入焦虑,情感机构用“18天挽回”等话术,让他们在慌乱中轻易相信只要花钱照做就能修复关系。然而,机构惯用的“操控技巧”,如要求学员转发固定话术、刻意制造偶遇,甚至教唆“假装抑郁博取同情”等,既缺乏针对性,也未触达问题核心,不仅难以真正挽回感情,还可能让求助者陷入自我怀疑,加剧心理问题。

带来经济损失。广东良马律师事务所律师冯昊表示,很多情感咨询服务层层加码,诱导年轻人掏空积蓄,甚至借贷消费,其当事人李某的遭遇便是典型。李某与女友分手后,被机构的承诺吸引,购买“情感挽回服务”。最终,李某前后花费12万余元,机构却直接注销,拒绝退回所有费用。

陷入维权困境。北京市春林律师事务所律师林日升表示,此类纠纷中机构通常不会主动退费,维权困难重重。一方面,情感服务本就难以量化效果,机构还可能用“理想的话,18天就能挽回”等表述模糊责任,即便胜诉也会被扣除大量“已产生”的服务费。另一方面,情感咨询行业缺乏明确的标准和规范,消费者向监管部门投诉,可能会因证据不足、界定困难等无法得到处理,向司法部门提起仲裁或起诉,维权代价可能远超实际损失。

规范市场迫在眉睫

苏洁指出,不规范的情感咨询行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以混乱的服务模式和逐利本质,给心理咨询行业蒙上了污名。为打击和规范这些行为,各方需要共同发力。

国家:完善法规。林日升表示,国家应加快制定情感咨询服务管理条例,明确从业资质、收费标准、违规惩处等细则。同时,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打击虚假宣传与价格欺诈,强化网络平台的内容监管,完善纠纷调解与维权通道。

平台:严格审核。苏洁认为,作为网络情感咨询服务的重要载体,平台是遏制行业乱象的首要责任主体,应严控入驻机构或个人的资质审核、服务流程、用户权益保障等环节。建立情感咨询从业者“双资质”核验机制——既要核查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从业年限等,也要验证机构营业执照、服务项目备案等信息,禁止未通过审核的账号发布情感咨询收费服务内容。

个人:提高警惕。消费者的集体觉醒,是遏制情感咨询骗局蔓延的关键。冯昊提供了一套“防骗指南”:一看口风,“保证挽回”等宣传不可信;二验资质,查看证照了解是否具备心理咨询资质,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网站了解机构的服务质量、履行能力;三签合同,尽量线下沟通走访以了解机构规模,并订立书面合同,明确服务内容、标准、时间及退款条件、信息保密等细节;四慎付款,支付费用时尽量对公付款或通过官方平台下单,避免向个人账户付款;五留证据,妥善留存服务提供方承诺的服务效果、内容、资质相关证据,以便后续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