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80岁后,每月勤测体重

受访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   顾海峰

本报特约记者   黄伊婷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高龄老年人体质指数适宜范围与体重管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其中规定,高龄老人(大于等于80岁)的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适宜范围为22~26.9。《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龄老人健康管理进入精准化阶段。《生命时报》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顾海峰进行详细解读。

顾海峰表示,以往很多人采用成年人体质指数标准(18.5~23.9)来衡量老人,但80岁以后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一是肌肉加速流失,从30岁起,人体肌肉量每10年下降3%~8%,至80岁时可能仅剩一半,易引发肌少症;二是皮下脂肪减少、内脏脂肪增多,缓冲能力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三是基础代谢率降低,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常伴食欲不振或厌食;四是慢性病与老年综合征高发,多重用药等问题突出;五是生理储备能力下降,应激(如感染、手术)时恢复能力差,易出现并发症。

顾海峰指出,若沿用普通成年人标准,一位BMI为21的老人看似正常,实则可能已处于营养不良风险中;一位BMI为27的老人看似超重,但若肌肉质量良好,反而可能处于相对健康的状态。大量研究表明,在高龄老人中,轻度超重(BMI在25~30甚至略高于30)可能具有保护作用,与较低死亡率相关。当然,BMI过高也并非“福态”,可能造成代谢负担加重,增加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风险,加重心血管系统负荷,还可能导致关节疼痛、行动迟缓。

顾海峰表示,为高龄老人设立专属BMI标准,是为了避免误判、早识别风险、防止盲目减重。“千金难买老来瘦”与“胖是福气”等传统观念都是健康误区,高龄老人应保持适宜体重,这样才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与生存预后。结合《标准》,顾海峰对高龄老人的体重管理提出3点建议。

科学监测。建议老人每月至少测两次体重,最好是在清晨空腹、排泄后,穿单衣,使用校准电子秤。若近3个月体重变化超过5%,或患病、服用利尿剂、激素等药物,应增加监测频次。每年至少测一次身高,测量时,免冠脱鞋,三点贴墙(足跟、臀部、枕部),卧床者可采用卧位测量法。顾海峰提醒,体重短期内明显下降,往往是疾病早期信号,如肿瘤、慢性感染、甲亢、消化系统疾病等,需及时就医。

营养干预。合理的膳食结构是维持健康体重的关键。高龄老人常因味觉减退、咀嚼吞咽困难、消化吸收差等问题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建议选择高营养密度、高生物利用率、易消化的食物;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推荐“321蛋白法则”即3两瘦肉(优先选择鱼、禽)、2杯奶(低脂奶或酸奶)、1个鸡蛋;饮食多样化,保证蔬菜、全谷物、豆制品摄入;每日5~6餐,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若老人长期食欲差,应及时就医排查原因,必要时可通过营养制剂补充。

规律运动。运动是维持肌肉、预防跌倒、延缓衰弱的关键。专家推荐以下运动:有氧运动,每日30分钟,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抗阻训练,每周2~3次,如弹力带、坐站练习;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扶椅)、屈膝;灵活性训练,如伸展、关节活动操。卧床老人可在家人辅助下进行被动活动,如抬腿、勾脚。慢病患者在运动前应评估血压、心功能,遵医嘱进行;体弱者应循序渐进,避免疲劳,最好在监护人陪同下锻炼。

顾海峰提醒,高龄老人体重管理的目标不是追求苗条,而是维持功能、预防衰弱、延长健康寿命。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肌少症、衰弱等疾病比控制轻度超重更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