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赖巧珍
最近,“生理性喜欢/厌恶”词条频频登上热搜,引发千万网友共鸣。当人们描述遇到心动对象时“心跳漏拍”“闻到他的味道就安心”,或是面对反感者时“胃部发紧”“起鸡皮疙瘩”,这些正是“生理性喜欢/厌恶”的真实写照。它直接跳过了理性分析,由身体迅速发出信号,告诉我们“靠近他”或“离开他”。
与深思熟虑的情感不同,“生理性喜欢”是身体本能的、几乎瞬间发生的积极反应,常表现为:靠近对方时莫名心跳加速、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与安心;产生自然的触碰冲动,牵手、依偎时感到舒适愉悦;对对方独特的气味产生好感甚至迷恋,感到放松;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追随对方,对视时可能有触电般的感觉;在对方身边时,不自觉地感到肌肉放松,呼吸顺畅。反之,“生理性厌恶”则表现为排斥性的身体信号:如胃部不适、表情厌恶、本能地想拉开距离,甚至产生轻微的头晕或紧张感。
为什么身体比大脑反应更快、更“诚实”?这可能是“直觉”的表现。从神经科学角度看,直觉是强大的“内隐学习”的成果,即你意识不到,但大脑不断处理各种信息并记忆。这种无意识的学习,除了脑细胞,也发生在身体细胞中,如脊髓、外周神经节、免疫系统、肠道细胞等,它们时刻在处理海量信号,如微表情、语气、气场、能量频率等,积累成庞大的数据库。当再次遇到类似情境,身体基于这套数据库会瞬间做出反应,比缓慢的理性思考更快、更直接。这套身体的智慧,规避了“思来想去”可能产生的自我欺骗或因社会期许而压抑的真实想法,身体的反应源于亿万年的进化机制,优先服务于生存与繁衍的本能需求,更贴近个体真实的感受,不易被社会规训扭曲。
身体的智慧固然强大,但并非金科玉律。比如有情感专家就认为,在亲密关系中,“喜欢”不等于就“合适”,强烈的生理吸引可能带来短暂激情,未必指向长久健康的关系。因此,我们识人、交友、恋爱,应该在尊重身体信号的基础上,结合理性判断。还有一点就是,我们需要警惕创伤对身体记忆的误导。比如有的人童年时父母经常吵架,这种“音调突然拔高”的刺激总是伴随着暴力威胁和恐惧,于是他的身体记住了这种关联:高音量=极度危险。但事实上,很多人说话大声并不等于有攻击性,所以有时我们还需要通过理性纠正身体的“误判”,以免对他人产生偏见,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